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化学品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技术的方法改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1 21:08

  本文选题:化学品 + 藻红外测试 ; 参考:《生态毒理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在以往藻红外测试技术的急性毒性测试中,每次每个测试杯测试1个藻温,共2个测试组,并用藻最大响应温差1个指标进行毒性评价,测试结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不理想,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1)每次每个测试杯连测3个藻温;2)改为3个测试组;3)将单指标法改为三指标法;4)增加测试结果的重现性分析。通过蒸馏水毒性测试实验和重金属毒性测试实验,分析改进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不同指标方法中,三指标法控制假结果出现率为20%,控制效果最好;在测试4元重金属共存(总浓度0.066~0.156 mg·L~(-1))的毒性时,测试3个藻温的所有指标法的平均重现率(%)/重现性(%)均为100%/100%,测试1个藻温的三指标法的平均重现率(%)/重现性(%)为67%/100%,表明测试高浓度的重金属毒性时,不同指标法都有很好的评价效果;在测试一元重金属(0.001~0.1 mg·L~(-1))毒性时,只有三指标法的平均重现率(%)/重现性(%)是100%/100%,远高于其他指标法,表明只有三指标法才可准确测试低浓度重金属的毒性。在测试5种不同重金属共存的毒性时,三指标法的平均重现率(%)/重现性(%)平均为86.8%/100%。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技术用于化学品急性毒性测试,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结果可靠。
[Abstract]:In the previous acute toxicity test of algal infrared test technique, 1 algal temperature was tested in each test cup, 2 test groups were tested, and 1 index of algal maximum respons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The feasi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test results were not satisfactory.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 improved method: 1) for each test cup, 3 algae temperature 2) was changed to 3 test group 3) the single index method was changed to three index method 4)) the reproducibility analysis of test results was increased.Through the toxicity test of distilled water and the toxicity test of heavy metal, the effect of the improved method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different index methods, the three index method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ith 20 false results, and the toxicity of the four element heavy metal coexistence (total concentration 0.066 ~ 0.156 mg / L ~ (-1)) was tested when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was 0.066 ~ (0.156) mg / L ~ (-1).The average reproducibility rate of all the indicator methods for testing the three algae temperatures is 100 / 100. The average reproducibility rate of the three-index method for testing one algal temperature is 67 / 100, indicating that when testing high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 toxicity,Each index method has a very good evaluation effect; in testing the toxicity of one element of heavy metal (0.001g / L), only the average reproducibility rate of the three-index method is 100 / 100 / 100,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index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xicity of low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can be tested accurately only by three index method.In testing the toxicity of five different heavy metals, the averag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three-index method was 86.8 / 100.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technique has high sensitivity, good stability and reliable results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f chemical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106112015CDJXY210004)
【分类号】:X17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蔚华;余敏;刘青香;吴杰;李星广;;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过程与诱导低温间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12期

2 赵淑玲;卓平清;田凤鸣;;发光细菌法在水质毒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年10期

3 郭蔚华;周美修;范建元;彭习武;;星肋小环藻、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春化作用[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7期

4 郭蔚华;钱建伟;吴玉龙;杨诚;;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联合作用评价法的重现性[J];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01期

5 杜丽娜;薛金玲;余若祯;陆楙;胡林林;刘征涛;罗国荣;;对《水质 急性毒性的测定 发光细菌法》的改进和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13年06期

6 郭蔚华;马金龙;吴玉龙;;藻红外测试多元有机毒物急性毒性的初步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7 马勇;黄燕;贾玉玲;于海燕;蔡强;王昂;陈鸣渊;;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的优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11期

8 郭蔚华;周伟;成丽芸;王翔;;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3期

9 郭蔚华;丁燕燕;张智;王斌;游童先;;有机毒害物急性毒性与藻红外辐射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7期

10 郭蔚华;丁燕燕;张智;王翔;苏海燕;;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敏感藻的确定方法[J];生态毒理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静;刘琴琴;;远程在线预测水质生物毒性与异常变量的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7年02期

2 郭蔚华;刘青香;彭习武;刘晨茜;;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及其基因控制模型改进[J];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12期

3 郭蔚华;李星广;林艳;杨鹏飞;;化学品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技术的方法改进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6年06期

4 何祥长;张荣福;吴晓;;水质综合毒性在线检测仪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6年11期

5 杨洋;;发光细菌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年26期

6 牟钰;;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6年03期

7 熊静悦;李孝容;鄢良春;赵军宁;;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微毒快速测试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与方法学的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09期

8 刘金福;胡韧;段雪珂;肖利娟;;长孢藻(Dolichospermum)丝体长度与丰度的变化关系及其水华指示作用[J];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03期

9 沃燕娜;肖学喜;王斌;;地表水发光细菌急性毒性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02期

10 马珂;秦哲;赵中庆;梁淑轩;;制药残留溶剂对废水生物降解系统微生物毒性的测定方法比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蔚华;彭习武;周美修;范建元;;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基因控制机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11期

2 李再兴;尹青;赵俊娜;李贵霞;刘艳芳;李伟;高湘;;发光细菌法测定水质急性毒性研究进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3 高欣;许敏;薛学洋;赵以军;赵进;程凯;;CO_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9期

4 郭蔚华;周美修;范建元;彭习武;;星肋小环藻、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春化作用[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7期

5 卓平清;王弋博;薛林贵;米琴;李三相;;青海弧菌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苏春风;代瑞华;刘会娟;赵旭;曲久辉;;不同磷源及其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9期

7 郭丽丽;朱伟;李明;;水中主要阳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多糖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8期

8 张建江;贾继民;马永红;田华;张华;宋远新;王黎;;发光菌用于饮水中部分重金属及农药的应急监测[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9 江林燕;江成;周伟;何义亮;;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原因[J];环境化学;2012年02期

10 农永光;胡刚;;发光细菌法在国内水质监测中的应用[J];分析仪器;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Yamanaka;薄志坚;;评估化学品急性毒性的一种简便方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4期

2 赵丽;邱江平;李凤;;铜在蚯蚓体内富集及对蚯蚓急性毒性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4期

3 钟先玖;周元陵;陆其明;;二氯异戊烷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0年02期

4 杨伟华,冯长君;取代芳烃对蝌蚪的急性毒性与构效关系[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赵丽;邱江平;;金属铜、铝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初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6 刘长安;姜洋;王耀兵;;油污染对海参急性毒性的影响[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2期

7 胡青云;吕伟娅;;染发废水对鲤鱼急性毒性试验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王雷;李凤;;取代芳烃对大型蚤急性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9 徐红梅;田芳;靳丹萍;丁运生;张威;严国林;杨珍;卓彩虹;;咪唑型离子液体对小鼠的急性毒性[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瞿建国;锌对金鱼的急性毒性及在体内的积累和分布[J];上海环境科学;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山;栾家杰;宋建国;;氯法拉滨急性毒性昼夜节律实验[A];第十二届全国数学药理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长兴;赵学平;吴声敢;陈丽萍;苍涛;王彦华;王强;;2甲4氯对鹌鹑毒性与繁殖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程树军;潘芳;焦红;;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的决策树及替代试验[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4 王宏;沈英娃;卢玲;朱红梅;陈宏;修瑞琴;许永香;高世荣;;典型有害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薛银刚;许霞;孙成;何欢;谢显传;;废弃农药厂污染场地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6 唐自强;冯长君;刘长宁;;有机物对呆鲦鱼急性毒性的电拓扑模型[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7 张立;白乃彬;;酰胺系列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对鼠急性毒性关系研究[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8 耿宝荣;姚丹;纪冰;沈立福;黄浩;;重金属铬离子对两种无尾两栖类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蓉;罗朝利;史文慧;沈静萍;邢建华;;抗感灵颗粒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10 刘新会;侯娟;骆文茹;;环糊精对苯砜基乙酸酯发光菌急性毒性的效应[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急性毒性、转基因和药残检测试验[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奇锋;PX疑问与争议[N];广东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晶;精VA唑禾草灵和解草唑的水解、光解及对大型n灥募毙远拘员浠痆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琪;氟胺氰菊酯的立体选择性毒性及蓄积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超;ATTM的体内抗菌、毒理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妙志岩;人参茸芝胶囊的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及抗疲劳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蒋攀文;截短侧耳素—磺胺类拼合物的急性毒性及药效学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5 孙洪芹;低污染水中个人护理用品的生态毒性评价[D];东南大学;2016年

6 刘芳;新型钌(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及其毒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7 成丽芸;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抗生素的敏感藻确定[D];重庆大学;2010年

8 曾理;肽修饰的甲氨蝶呤急性毒性及体内释放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刘洋;取代苯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的半经验量化计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10 于丽s,

本文编号:1737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737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f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