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碳热还原含铟渣中三氧化二铟的动力学
本文选题:碳热还原 + 含铟渣 ; 参考:《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在常压下研究碳热还原氧化铟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增大碳与含铟渣的质量比或提高反应温度,铟还原率增大。当反应温度为1523 K,碳与含铟渣质量比为0.5、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含铟渣铟的还原挥发率达到85.21%;在常压下,碳与含铟渣质量比达到0.5,含铟渣平均粒度是80μm,石墨颗粒平均度约为30μm,反应温度在1373~1523 K区间内,碳热还原含铟渣的还原挥发速率由界面化学反应所控制,其表观活化能为168.67 kJ/mol。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duction rate of indium is increased by increasing the mass ratio of carbon and indium residue or increasing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Whe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1523 K, the mass ratio of carbon and indium residue is 0.5 and the reaction time is 60 min, the reduction and volatilization rate of indium and indium containing indium is 85.21%, and the quality of carbon and indium residu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indium containing slag is 80 mu m, the average degree of graphite particles is about 30 mu m and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within the 1373~1523 K interval. The reduction volatilization rate of indium residue in carbon thermal reduction is controlled by interfacial chemical reaction, and its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is 168.67 kJ/mol..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1AA061003)~~
【分类号】:X758;TF84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李解;李保卫;张邦文;韩继铖;;铌酸铁碳热还原的等温动力学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2 徐宝强,李志华,戴永年;真空碳热还原过程中喷料问题的解决[J];有色矿冶;2004年04期
3 蒋文龙;戴永年;杨斌;徐宝强;;金属铝的碳热还原[J];轻金属;2009年03期
4 梁连科,李花兵,邹德玲,刘颖;碳热还原电熔法制备高纯碳化硼[J];铁合金;2004年02期
5 王昱超;田阳;杨成博;杨斌;曲涛;戴永年;王刚;;真空碳热还原煅白的热力学分析[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年11期
6 刘新宽,马明亮,周敬恩;碳热还原反应制备氮化铝粉末工艺研究[J];有色金属;1999年01期
7 布林朝克;郭婷;;利用碳气化反应热力学的影响因素调控铁氧化物的碳热还原热力学[J];矿冶工程;2014年01期
8 刘然;高福;王杏娟;吕庆;;富硼渣碳热还原过程中MgO的失重[J];盐湖研究;2014年01期
9 黄和平,刘芳,莫扬;碳含量及添加剂对SiO_2碳热还原-氮化产物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2期
10 薛怀生,李志华;煅白真空碳热还原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设计;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骏;薛济来;陈立栋;;碳热还原制备二硼化钛反应过程的热力学研究[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鹏科;李光强;朱诚意;马国军;;含钒钢渣的成分调整及碳热还原富集含钒组分[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3 刘然;高福;王杏娟;吕庆;;富硼渣碳热还原过程中MgO的失重[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徐宝强;杨斌;何剑萍;森维;戴永年;刘大春;;二氧化钛真空碳热还原实验研究[A];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徐宝强;杨斌;何剑萍;森维;戴永年;刘大春;;二氧化钛真空碳热还原实验研究(英文)[A];真空技术与表面工程——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荣良;丘克强;唐淑贞;佘媛媛;胡汉祥;;含锑铅复杂氧化物的酸浸渣真空碳热还原[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郁青春;杨斌;马文会;李志华;戴永年;;氧化镁真空碳热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蒋文龙;戴永年;杨斌;徐宝强;杨骏;汪镜福;;碳热还原氧化铝研究现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郁青春;杨斌;马文会;李志华;戴永年;;氧化镁真空碳热还原行为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都兴红;刘慧;牛亚慧;娄太平;付念新;;含镍蛇纹石中氧化镍的碳热还原过程[A];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月斌;氧化铝真空碳热还原和碳热还原—氯化—歧化反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秀敏;氧化铝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歧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3 陈为亮;真空精炼锂的研究与氧化锂真空碳热还原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0年
4 熊利芝;真空碳热还原处理含锌氧化矿获得高纯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宾光勇;真空碳热还原炼镁工艺中镁蒸气冷凝收集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李艳;铝土矿真空碳热还原—氯化的实验研究及生命周期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3 汪浩;真空碳热还原白云石制镁的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4 李志华;氧化镁真空碳热还原反应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兆楠;真空碳热还原制取金属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25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2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