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平江县生态承载力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01:30

  本文选题:平江县 + 生态承载力 ; 参考:《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平江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承载力理论、区域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结合平江县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平江县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平江县生态承载力进行估算与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对现有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法、生态足迹法、状态空间法、供需平衡法、系统动力学法、综合评价法等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综合评价法,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态承载力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弹性、资源—环境—社会承载力、资源—环境—社会承载力压力等方面构建平江县生态承载力研究指标体系,建立运用综合评价法的定量模型。2、根据平江县生态承载力研究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法的定量模型,分析平江县2008-2013年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8-2013年平江县生态弹性指数先降低后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总的来看,平江县生态弹性呈中等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态承载指数呈上升状态,生态压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直至2013年平江县生态环境为“中等稳定—较高承载—中压”状态,总体情况良好。3、根据平江县生态承载评价结果分析生态弹性资源环境社会承载承载压力之间的关系,并发现2008年-2011年平江县生态压力超过资源环境社会承载力,造成生态弹性力下降,直至2013年平江县生态弹性力没有恢复到2008年较高状态值。4、根据平江县生态承载变化状况,从水资源保护、植被保护、资源合理开发、产业结构变革等方面,提出了平江县和谐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Pingjiang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eory, regional ecology theo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metho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situation of Pingjiang Count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Pingjiang County. An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Pingjiang County is estimated and evaluat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existing natural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metho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state space method,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method, system dynamics metho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other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ferred to, and the ecological elasticity is analyzed. The research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Pingjiang County is constructed in the aspect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pressur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etc.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Pingjiang County and the quantitative model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Pingjiang County from 2008 to 2013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elasticity index of Pingjiang County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from 2008 to 2013, and the overall trend was downward. In general, the ecological elasticity of Pingjiang County was medium stable, the ecosystem was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e ecological bearing index was rising.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Up to 2013,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ingjiang County was in the state of "medium stability, high load-carrying pressure",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was goo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ecological bearing capacity in Pingjiang Coun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aring pressure of ecological elastic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was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exceede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from 2008 to 2011,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cline of ecological elasticity, and the ecological elasticity did not recover to the higher state value of 2008. 4,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bearing capacity in Pingjiang County, From the aspect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vegetation protection,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ingjiang County.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波,洪绂曾,龙瑞军;区域生态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述评[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高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4 刘杰;;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述评[J];农业与技术;2008年03期

5 王书转;;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探析[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9年05期

6 周红艺;李辉霞;;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评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芬;毛洪伟;夏春海;韩青苗;呼静;曹晓昌;;资源型城镇生态承载力研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1年05期

8 董殿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9 胡毅诏;;生态承载力理论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6期

10 向芸芸;蒙吉军;;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丰先;秦耀辰;张金萍;张丽君;;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3 齐迪;张万顺;幸娅;杨寅群;;基于隶属度的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应用[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4 翁异静;邓群钊;;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系统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8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C];2014年

5 张富刚;刘彦随;;“生态省”目标导向下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估——以海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鲁丰先;秦耀辰;;可耗竭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柳德江;张琳莉;;基于生态足迹的玉溪市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琛;程文;吴小琴;马霞;;太子河流域鞍山段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何慧;彭虹;杨寅群;刘晓丽;;太湖典型区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10 王玲;;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群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采访人 本报见习记者 何蓓琦;生态承载力是合理消费判断标准[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记者 张虹雨;中国正积极改善生态局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记者 滑翔 实习生 谭飞燕;控制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蔡新华 见习记者 刘静;上海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郭泽莉;城市风道 治霾良策咋落实?[N];中国花卉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红薇 通讯员 贾同温 高金;用“讲懂守”活动推动保定绿色崛起[N];保定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军;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尺度效应与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韦晓宏;可持续经济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鲁丰先;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张约翰;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刘婷婷;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云霞;北京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钟华;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王双玲;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熊春梅;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武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庞瑛;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承载力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蔡广哲;湖州市生态系统格局与生态承载力演化遥感评价(2000-2014年)[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杜军;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石羊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算[D];兰州大学;2012年

5 石薇;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发展规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6 何亚芬;基于格网的南昌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黄静;典型喀斯特峰丛峡谷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徐献献;基于指标体系法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清臣;基于长时序遥感影像的伊金霍洛旗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许春花;荷泽市生态承载力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36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36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