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石油污染场地胶体对菲的易化运移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1 13:17

  本文选题:石油 + 污染场地 ; 参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石油污染土壤样品采自辽河油田,运用沉降-离心法分别提取三个粒级(5~2μm、2~1μm和1μm)的土壤胶体。并对这些胶体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以及微观形貌、红外光谱、总石油烃含量及组分等主要理化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表征。通过淋滤实验研究了该胶体在石英砂组成的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行为,pH和离子强度(IS)等环境因子对该运移行为的影响,以及胶体对菲在多孔介质中的易化运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粒级胶体的粒径主要分布在5~2μm、2~1μm和小于1μm的百分含量分别为75%、76%和72%,证明所提胶体基本符合实验要求:石油污染土壤胶体微观形貌呈现片状;且当pH从4升到9,三个粒级胶体Zeta电位的变化范围分别在-32.4~-40.4 mV、-35.0~-49.8 mV和-24.0--52.4 mV之间;相应地,三个粒级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回收率(MR)变化范围分别为31.62%~63.39%、58.55%~81.25%和62.27%~83.51%。这些说明pH对胶体的运移有明显的影响,中性溶液条件则更有利于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随着离子强度从0.001 mmol/L升高到1 mmol/L,三个粒级胶体穿透曲线MR均逐渐降低。说明无机离子使胶体运移能力降低。同时,小粒径胶体更容易穿透多孔介质。石油污染土壤胶体对菲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有明显的易化作用。pH增加,该胶体对菲的易化运移能力增强。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该胶体对菲的易化运移能力减弱。该研究对石油污染场地风险评价及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的技术支撑。
[Abstract]:Oil contaminat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Liaohe Oilfield. Three soil colloids of 2 渭 m and 1 渭 m were extracted by sedimentation centrifugation. The mai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colloids, such a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Zeta potential, micro-morphology, infrared spectrum,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were characteriz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e migration behavior of the colloid in saturated porous media composed of quartz sand 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pH and ion strength ISI on the migration behavior of the colloid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phenanthrene migration in porous media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leaching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three colloids was mainly distributed at 5U 2 渭 m and less than 1 渭 m in 75% and 722%,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lloids were basic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quirements: the micromorphology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colloids appeared to be flaky; When pH increased from 4 to 9, the Zeta potential of the three colloids ranged from -32.4 to -40.4 MV and -24.0--52.4 MV, respectively, and the recovery rate of migration of the three colloids in porous media was 31.623.39 ~ 58.555.55% and 83.51%,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H has an obvious effect on the migration of colloids, and the neutral solution conditions are more favorable to the migration of colloids in porous media. With the increase of ionic strength from 0.001 mmol/L to 1 mmol / L, the penetration curves of the three colloids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organic ions decrease the migration ability of colloi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lloid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is easier to penetrate the porous media.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colloid can obviously facilitate the migration of phenanthrene in porous media. With the increase of ionic strength, the ability of the colloid to facilitate the migration of phenanthrene was weakened. 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of oil contaminated sites.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3;X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涛;张启鸣;;土壤石油污染对两种藜科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刘继朝;张燕平;邹树增;;土壤石油污染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3期

3 吕长智;;石油污染及其治理[J];科技传播;2010年13期

4 ;应用雷达监测石油污染[J];环境保护;1975年03期

5 李树华;伏尔加河的石油污染与治理[J];交通环保;1981年04期

6 本刊编辑部;防治石油污染的新法[J];海洋环境科学;1983年01期

7 胡树威;荷兰与石油污染所作的斗争[J];交通环保;1986年Z2期

8 李娟;;“石油污染”[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1年01期

9 吕璜;日本加强生物清理石油污染技术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91年02期

10 钟晓红;石油污染(续)[J];世界环境;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柱;唐谋生;余雷;李开军;;海洋与港口水体环境石油污染与防治对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孙清;陆秀君;梁成华;佟玲;;土壤的石油污染研究进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蒋跃进;;广东近岸沿海突发性石油污染应急对策[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海事与安全论文集[C];1999年

4 高永超;李丹;迟建国;邱维忠;王加宁;;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土壤的石油污染联合修复技术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5 何欣;陈硕;全燮;;盘锦地区油井口处石油污染调查与分析[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袁建梅;展惠英;陈慧;;降解石油菌株的分离以及pH值的选择[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杨思齐;杜晓文;张盼;李薇;;不同形态铁介质在PRB中处理石油污染地下水的反应机理[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8 刘建立;朱学愚;陈余道;;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石油污染的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0年

9 王文婷;王云海;赵景联;;有机膨润土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史凤红;李舫;;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微生物修复实验探讨[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勇 通讯员 周强;昔日石油污染地 今可复耕成良田[N];河南日报;2012年

2 记者 程刚;新药物可净化受石油污染地区水土[N];科技日报;2010年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影响判定专家系统可查影响程度[N];中国渔业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董映璧;用金谷壳“吃”黑石油[N];科技日报;2003年

5 张兆康;解读美国《石油污染法案》[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高晖;我市举办石油污染治理成果图片巡回展[N];延安日报;2007年

7 记者 高原;中美合作发现能“吸食”石油的细菌[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宣金祥;破坏海洋环境的罪魁——石油污染[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河南 油污土壤 种粮成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10 本报驻基辅记者 朱冬传;俄拟生态立法破解污染赔偿难题[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童玲;石油污染含水介质的水理和力学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聂明;芦苇及其根围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响应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夏文香;海水—沙滩界面石油污染与净化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阳艾利;基于模拟的地下水石油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过程优化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师合林;延安地区北部石油勘探开发的环境污染与控制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兰;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生物修复模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韩园园;油菜素内酯对土壤石油污染下苗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彩成;滩涂沉积物石油污染高级氧化修复及健康风险后评估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王钧漫;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石油污染及种植刺槐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鲁燕飞;石油污染对紫茉莉及根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张静;电动—微生物技术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翰良;石油污染场地胶体对菲的易化运移行为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8 郭春华;石油污染土壤胶体对多环芳烃的易化运移作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9 孙俐芳;大连石化周边地区地下水石油污染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晨霞;石油污染胁迫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生物修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74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74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9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