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活性炭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吸附作用
本文选题:改性活性炭 + 吸附 ; 参考:《净水技术》2017年01期
【摘要】:利用改性活性炭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主要考察活性炭的用量、超声功率、pH以及微囊藻毒素的初始浓度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7、活性炭的用量为130 mg、微囊藻毒素的初始浓度为0.04μg/mL、超声功率为50 W时,改性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可达96.71%。
[Abstract]:Using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to remove microcystins from water, the effects of the amount of activated carbon, ultrasonic power pH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icrocystins on the adsorption of microcystins in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pH value was 7, the amount of activated carbon was 130 mg,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icrocystins was 0.04 渭 g / mL, and the ultrasonic power was 50 W,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to microcystin was the best, and the adsorption rate was 96.71%.
【作者单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及应用湖北省级重点实验室;
【基金】: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及应用湖北省级重点实验室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No.B2015023) 2015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智华;张志勇;;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2期
2 雷腊梅;韩博平;宋立荣;;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一步法检测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4期
3 张志红;乔果果;刘海芳;;太原市大型水库微囊藻毒素-LR污染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8期
4 刘飞;王勇为;;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鲫鱼中的微囊藻毒素[J];环境化学;2010年02期
5 张晓梅;张竹青;黄文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年03期
6 李建中;;Agilent 1260 UHPLC/6460 QQQ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检测[J];环境化学;2011年03期
7 陈晴;许克;居君彪;黄晓艳;;微囊藻毒素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12年02期
8 邓琳,张维昊,邓南圣,宋立荣;微囊藻毒素的提取与分析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9 雷腊梅,甘南琴,宋立荣;一种快速提取分析微囊藻毒素的方法[J];水生生物学报;2003年05期
10 张志红,郑力行,屈卫东,朱惠刚;淀山湖微囊藻毒素-LR和类毒素-A的分布状况[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奕;白雪;程凯;方志慧;赵以军;;微囊藻毒素对浮萍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吴明松;付娇;季颖;张玉玲;冉志霖;黄君礼;李绍峰;;二氧化氯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特性[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铁晖;苏辉耀;;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吴和岩;施玮;;某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许川;舒为群;;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检测及其毒效应[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仁平;舒为群;蒲朝文;封雷;李恒;喻珊;;不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中鱼鸭体内微囊藻毒素相关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7 曹莹;张亚辉;刘征涛;;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钮伟民;何恩奇;张艺;黄飚;;微囊藻毒素-LR的纳米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郁f^;段蓉;高红梅;彭丽霞;;淀山湖富营养状态调查和湖区微囊藻毒素污染现况[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蒲朝文;封雷;李恒;;鱼、鸭样品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许琦敏;小小蓝藻何以掀巨浪[N];文汇报;2007年
2 李虎军;蓝藻毒性问题调查[N];南方周末;2007年
3 李兵;揭开微囊藻毒素致肝癌之谜[N];健康报;2003年
4 仲和;新《标准》紧盯饮水健康[N];联合日报;2007年
5 俞顺章;水源减毒 家庭也有办法[N];健康报;2007年
6 姜澎;水污染致癌之谜解开[N];文汇报;2003年
7 记者 亚铁;保健食品安全性堪忧[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胡杨;揭开“水华”之谜[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珊;微囊藻毒素对鱼和哺乳动物红细胞致毒效应及对哺乳动物造血机能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刘景辉;微囊藻毒素LR通过激活Akt/mTORC1/S6K1通路促进肝细胞增殖[D];浙江大学;2016年
3 尹黎燕;微囊藻毒素对高等植物的生态生理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4 陈加平;微囊藻毒素LR对大鼠毒性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傅文宇;从蛋白水平探讨微囊藻毒素的毒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杨翠云;微囊藻毒素对微生物的生理生态学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7 杨华;巢湖和太湖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8 李嗣新;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9 黄夏宁;微囊藻毒素-LR暴露标志物及凋亡效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刘碧波;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水、沉积物和农田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微囊藻毒素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赵天琦;微囊藻毒素对几株水生细菌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陈海龙;微囊藻毒素测定方法优化与实例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邓哲深;典型微囊藻毒素在农田土壤中的吸附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5 黄缤慧;典型微囊藻毒素MC-LR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累积效应[D];暨南大学;2016年
6 张玲玲;微囊藻毒素总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7 郭亭秀;磁性微萃取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微囊藻毒素富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卫涛;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分析和制备[D];东南大学;2005年
9 张容;基于荧光定量技术的微囊藻毒素预测性监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10 杨再荣;饮用水源水及自来水厂微囊藻毒素的变化和去除方法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7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3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