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运动的生成原因及治理范式重构——基于重庆市邻避运动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邻避运动 + 生成原因 ; 参考:《城市问题》2016年02期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邻避运动案例的实证考察,发现邻避抗争者利益表达的"问题化"策略、邻避运动利益攸关方的"无规则互动"、邻避抗争议题单一化、邻避抗争的长期性和非理性化趋向是当前邻避运动的主要特征。邻避运动的生成原因主要包括规划选址不合理、建设单位不作为、民众信息获取不对称和利益需求不满足。现有的借助于"摆平—妥协"二元策略、以维稳为治理底线的邻避运动治理模式无益于邻避问题的解决。认为解决邻避问题应从源头预防、过程监管与末端治理三方面重构邻避运动的治理范式。
[Abstract]: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neighboring avoidance movement in Chongqing, the author finds out the "problem-oriented" strategy of the interest expression of the neighbor avoidance movement, the "irregular interaction" of the adjacent avoidance movement stakeholders, and the simpleness of the adjacent avoidance issue. The long-term and non-rational tendency of neighbor-avoidance is the main feature of neighbor-avoidance movemen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djacent avoidance movement include unreasonable planning and location selection, inaction of construction units, asymmetric access to public information and unsatisfied interest needs. With the aid of the "level-compromise" dual strategy, the existing adjoining avoidance motion governance model with stability as the bottom line is not beneficial to the solution of the neighbor avoidance problem.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ance paradigm of adjacent avoidance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source prevention, process supervision and terminal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西部环境与资源法制研究中心;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大学法学院;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2ZDFX008)——重庆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环境保护法制完善系统研究
【分类号】:X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峰;;农民上访诉求的三层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文献的再阐释[J];长白学刊;2014年02期
2 彭国胜;;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维权抗争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贵州和云南两省的实证调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柳建文;孙梦欣;;农村征地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其治理——基于冲突过程和典型案例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02期
4 吕德文;;治理“钉子户”——基于湖北桥堰村税费征收过程的调查[J];法律和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5 靳文辉;;论公共规制的有效实现——以市场主体行为作为中心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4年03期
6 冯浩;仇恒伟;;社会工作咨询中的“隐藏文本”——对服务对象“撒谎”的一种解释[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陆继霞;Anna Lora-Wainwright;;铅锌矿开发对矿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8 张青;;乡村司法的“公正”与“秩序”[J];东方法学;2014年06期
9 周钰涵;;初探“拆迁维权协会”[J];法制与社会;2014年34期
10 王思斌;;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徐传达;;互联网时代弱者的话语策略分析——以“湖南临武城管打死瓜农”事件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2 马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三次“村治实验”历程与经验[A];农民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建设项目论文集[C];2009年
3 任路;;村民集体毁约的行动逻辑——广东南村的实践表达[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飞;国民党的民众动员政策及其转变(1924-1927)[D];吉林大学;2012年
2 严霄云;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D];上海大学;2013年
3 邹华斌;毛泽东与新中国粮食工作的大政方针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4 陈艳;集结的力量:乌坎事件社会传播网络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季春梅;辗转的教育[D];南京大学;2012年
6 何燕;土地·权益·情感:现代华北乡村的地权实践[D];南开大学;2013年
7 龚喜林;抗战时期大后方“拉壮丁”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韦长伟;公共冲突中政府的第三方干预角色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徐祖迎;网络动员及其管理[D];南开大学;2013年
10 刘红旭;救灾中的国家、农民和社会及其互动关系[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运标;力量博弈与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D];吉林大学;2012年
2 黄敏;昆明市法律援助制度实施状况的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练伟;日常抗争与权力运作G镇被拆迁农民与政府的策略互动[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张梅胤;“正常”与“非正常”之辩[D];复旦大学;2012年
5 唐逢九;乡村治理中的乡一村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罗纯钰;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抗争[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石如;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模式及其媒体动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张玉;群体性事件的电视传播悖论及其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亚敏;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利益表达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10 刘坚;招商引资项目运作中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62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62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