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SBR处理渗滤液深度脱氮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5 23:42

  本文选题:垃圾渗滤液 + SBR ; 参考:《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11期


【摘要】:为了解决垃圾渗滤液的脱氮难题,通过改变SBR的操作模式对渗滤液进行处理.同时,试验重点考察了操作模式、曝气时溶解氧、过曝气以及渗滤液碳氮比对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SBR对渗滤液进行处理,在原水COD浓度为4000mg/L左右,氨氮浓度为1000mg/L左右,总氮浓度在1100mg/L左右的条件下,不添加任何碳源,出水COD小于500mg/L,氨氮浓度小于5mg/L,总氮浓度小于40mg/L,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5%、99%和95%以上.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反硝化菌中的PHA含量是影响系统脱氮效率的关键.曝气时较高的溶解氧、曝气前的厌氧搅拌以及尽量减少过曝气将提高系统的脱氮效率.同时,只要渗滤液碳氮比大于4,系统均可以对渗滤液实现深度脱氮.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itrogen removal in landfill leachate, the leachate is treated by changing the operating mode of SBR.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 of operation mode, dissolved oxygen, excess aeration and carbon nitrogen ratio of percolation fluid in aeration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SBR is used to treat the leachat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OD in the raw wat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bout 4000mg/L,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is about 1000mg/L, the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s about 1100mg/L, no carbon source is added, the effluent COD is less than 500mg/L,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is less than 5mg/L, the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s less than 40mg/L, COD, 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nitrogen removal rate is 85%, 99% and more than 95% respectively. Quantity is the key to the efficiency of system denitrification. High dissolved oxygen in aeration, anaerobic agitation before aeration and minimized aeration will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denitr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ystem can achieve deep denitrification as long as the ratio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leachate is greater than 4.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建筑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007)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北海,王琪,董路;垃圾填埋场构造对渗滤液成分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3期

2 王军,罗亚田,张波兰,曾庆福;武汉流芳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氨吹脱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王昊,赵勇胜,韦庆;固体废弃物渗滤液组分动态变化预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4 张晓星,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对填埋层甲烷产生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5 邹庐泉,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回灌对垃圾填埋初期渗滤液化学需氧量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4期

6 余以雄,罗亚田,查振林,汤红妍;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方法研究[J];辽宁化工;2004年10期

7 王斐,廖利,王松林;垃圾渗滤液的吸附净化实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年02期

8 薛丹丹;刘丹;李军;罗冬宁;;垃圾渗滤液输送管道结垢原因分析[J];四川环境;2008年06期

9 庞香蕊;黄启飞;汪群慧;王晓龙;金典;;准好氧填埋渗滤液中氮转化机理[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10 吴文萍;胡小龙;;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的控制和管理[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菲菲;段小丽;于云江;聂静;赵秀阁;王宗爽;;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对小鼠遗传毒性和血生化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刘秀艳;谢正苗;;集成工艺降解垃圾渗滤液的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3 马铮铮;梁文;;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技术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齐厚博;李继强;杜晓文;李薇;;MAP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5 杨严;王建;;MAP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的试验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刘士莉;宋红萍;;负载型Mn/RE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其电催化功效的影响[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萍;王广智;李伟光;李鑫;;SBAC对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光大环保优秀论文集(2014)[C];2014年

8 王萍;王广智;李伟光;李鑫;;SBAC对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9 于晓娟;黄群贤;庞会从;董静;;MAP沉淀-水解酸化-好氧生物法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0 程胜高;申锐莉;洪冰;;武汉市金口垃圾场UASB处理垃圾渗滤液水质特征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浩;准好氧填埋单元试验研究及渗滤液收集系统设计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李晓霜;垃圾渗滤液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万晓丽;垃圾填埋场导排层渗滤液水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金云杰;生物活性炭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明波;光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夏伟霞;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质与重金属相互作用行为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陶美君;垃圾渗滤液的超声降解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赵超;强化准好氧填埋渗滤液水质及填埋气变化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邓焕广;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潮滩的环境影响及其净化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钦钦;垃圾渗滤液的高级氧化工艺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4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024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