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大气多源污染排放清单估算研究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 + 大气污染排放清单 ; 参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依据物料衡算法和排放因子法等传统的基于具体生产过程的大气污染清单估算方法,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内主导产业活动特点选择构建相应的估算模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了市县级尺度下的主导土地利用大气污染物排放空间估算,并以连云港为例,开展了研究区2010年度SO_2及PM_(10)排放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连云港地区SO_2主要污染来源为重点工业企业用地、城镇用地、公路交通用地;PM_(10)主要污染来源中,耕地因秸秆焚烧导致的贡献最大,占全部总排放的43.68%,成为PM_(10)排放的关键污染来源;2)从测算空间分布结果来看,连云港中东部城区以及下辖各县城、乡镇地区是SO_2及PM_(10)的主要排放区域;3)由于本方法中污染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测算过程采用数据基础的精度相对较低,故测算结果精度也相对较低,但具有相对快速简便以及成本较低的优势.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air pollution inventory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specific produc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balance algorithm and emission factor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the corresponding estim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spatial estimation of the emission of dominant land use air pollutants at the city and county level is realized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Taking Lianyungang as an exampl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mission of SO2 and PM10 in the study area in 2010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pollution source of SO2 in Lianyungang area is the key industrial enterprise land, the urban land, and the road traffic land. Among the main pollution sources,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aused by straw burning is the greatest. Accounting for 43.68% of the total discharge, the key pollution source for the discharge of PMMA-10) from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 of Lianyungang and the counties under its jurisdiction, Town and township areas are the main emitters of so _ 2 and PMSP _ (10). Becaus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 based on land use type in this method, the accuracy of the data basi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is relatively low, so the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is also relatively low. But it has the advantage of relatively fast and simple and low cost.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21,41601087)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20029Z,KYZZ-0388)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
【分类号】:X51;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2 清水康弘;杨书润;;英国的土地利用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8年04期
3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地类面积、比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4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J];中国沙漠;2000年04期
5 楼惠新;云贵高原土地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1期
6 张立伟;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2期
7 Mats Sandewall;Bo Ohlsson;Silavanh Sawathvong;刘艳萍;;为实现战略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历史变迁进行评价——以老挝为例[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1年01期
8 邹亚荣,张增祥,赵晓丽,王百川,姚嘉;近十年来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3期
9 张文祥,王瑞杰,徐凌,俞金国;辽阳市土地利用发展方向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4期
10 杨金玲,张甘霖,张华,赵玉国;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对磷素径流输出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桂芳;黄河中下游过渡区近20年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曹敏;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于开芹;泰安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陈峰云;湖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34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03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