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生物质炭及其改性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农作物秸秆 + 生物质炭 ; 参考:《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由于采矿、冶炼、电镀、化工等工业"三废"中重金属的扩散、沉降、积累,燃煤释放、机动车尾气、污水灌溉以及含重金属农用物资的大量施用,使得土壤及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有的工程治理或化学治理方法由于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修复时间较长还可能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不适于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吸附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技术,但由于吸附材料价格昂贵而无法大面积应用,寻求一种廉价的、高效的、易获取的吸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生物质经过一定温度(300~700℃)限氧裂解可产生生物质炭。生物质炭具有pH较高、孔隙结构较好、表面官能团含量较高以及含有多种无机矿物组分等特性,对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效应。将农作物秸秆通过热裂解制备出生物质炭用于吸附水溶液及土壤中的重金属,不仅能够对重金属污染治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本研究以常见的农作物秸秆作为研究对象,在450℃下热裂解制备生物质炭。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生物质炭对溶液中Pb~(2+)及Cd~(2+)的吸附性能;并对影响其吸附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通过对生物质炭进行改性,进一步研究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和吸附强度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水稻、玉米三种秸秆生物质炭对Pb~(2+)、Cd~(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Pb~(2+)的吸附速率分别为0.044、0.019和0.012mg·g-1·h-1对Cd~(2+)的吸附速率分别为0.195、0.164和0.070mg·g-1·h-1。三者对不同浓度下Pb~(2+)、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小麦、水稻、玉米三种秸秆炭对Pb~(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99.65、110.31 和 88.82mg·g-1,对 Cd~(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 30.64、29.39 和 21.47mg·g-1;小麦和水稻秸秆炭含有较高的碳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矿物组分以及相对较高的阳离子交换量,对溶液中的Pb~(2+)、Cd~(2+)的去除可能以化学沉淀作用较为突出,而玉米秸秆炭的有机碳及官能团含量较高,孔隙结构较好,比表面积大,可能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及官能团的络合作用去除溶液中Pb~(2+)、Cd~(2+)。(2)小麦秸秆炭经去离子水洗脱之后,所含有的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以及磷酸盐等矿物盐组分基本去除,有机官能团无明显减少,比表面积有所增加;洗脱后生物炭对Pb~(2+)的动力学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洗脱前后吸附速率分别为0.0441和0.1012 mg.g-1·h-1;对不同浓度下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Pb~(2+)的吸附量由洗脱前的99.66 mg·g-1降至洗脱后的22.36 mg.g-1;小麦结秆炭中矿物盐组分的溶出量影响其对溶液中Pb~(2+)的沉淀效应,由此可见,灰分中无机矿物盐组分对秸秆生物质炭去除重金属的贡献较大。在溶液初始pH为2.5时,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不易溶出,此时小麦秸秆炭对Pb~(2+)的去除能力较差,而当溶液初始pH为3.5至6.5时,两种矿物盐组分大量溶出,此时小麦炭对Pb~(2+)的去除率较高且基本持平。(3)将小麦秸秆负载铁锰氧化物烧制改性生物质炭。改性的小麦秸秆炭的碳、氢、氧、氮含量分别由 59.84%、3.32%、7.91%及 0.62%降至 44.94%、2.60%、7.63%及0.38%,pH及比表面积变化不大;红外光谱显示小麦炭改性之后Si-O-Si峰值有一定程度降低;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改性之后小麦秸秆炭上C-O键含量由8.5 3%降为8.17%,而C=O及O=C-O含量分别由3.15%及1.36%增至3.18%及2.21%,表明改性之后转化或合成了更多的碳氧双键官能团,有利于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扫描电镜及其能谱分析表明,铁锰氧化物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均匀分布在生物质炭的孔隙及表面,同时引进了大量的SO42-和K+;对Pb~(2+)的吸附量由改性之前的121.52mg-g-1提高到276.38 mg·g-1。同时改性之后的小麦炭对溶液pH的适用范围更广,在溶液pH为2.5时去除率依然较高。小麦秸秆炭改性之后吸附能力的增强归因于铁锰氧化物的专性吸附和大量硫酸根离子的沉淀作用。
[Abstract]: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biomass carbon to Pb ~ ( 2 + ) and Cd ~ ( 2 + ) in the solu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99.65 , 110.31 and 0.070 mg 路 g ~ ( -1 ) respectively .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biomass charcoal was 30.64 , 29.39 and 21.47 mg 路 g - 1 respectively . The adsorption of Pb ~ ( 2 + ) in wheat straw charcoal was determined by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 The adsorption rate of Pb ~ ( 2 + ) was reduced from 99.66 mg 路 g ~ ( -1 ) before elution to 22.36 mg 路 g ~ ( -1 ) after elution . The carbon , hydrogen , oxygen and nitrogen contents of wheat straw carbon were reduced from 59.84 % , 3.32 % , 7.91 % and 0.62 % to 44.94 % , 2.60 % , 7.63 % and 0.38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X53;X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璇;李恋卿;潘根兴;郑聚锋;张旭辉;郑金伟;俞欣妍;王家芳;;不同作物原料生物质炭对溶液芘的吸附特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8期
2 潘经健;姜军;徐仁扣;周立祥;;Fe(Ⅲ)改性生物质炭对水相Cr(Ⅵ)的吸附试验[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年04期
3 郭悦;唐伟;代静玉;胡林潮;朱青藤;王蕾;;洗脱处理对生物质炭吸附铜离子行为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7期
4 崔立强;杨亚鸽;严金龙;丁成;;生物质炭修复后污染土壤铅赋存形态的转化及其季节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2期
5 戴静;刘阳生;;四种原料热解产生的生物炭对Pb~(2+)和Cd~(2+)的吸附特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6 周启艳;李国葱;唐植成;;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方法研究[J];轻工科技;2013年04期
7 冯源;;重金属铅离子和镉离子在水环境中的行为研究[J];北方环境;2013年03期
8 许燕萍;谢祖彬;朱建国;刘钢;刘琦;;制炭温度对玉米和小麦生物质炭理化性质的影响[J];土壤;2013年01期
9 张梦竹;李琳;刘俊新;孙永军;李国滨;;碱改性活性炭表面特征及其吸附甲烷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10 李坤权;李烨;郑正;桑大志;;高比表面生物质炭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2089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08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