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行业减排的优先次序与差别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4 11:58
【摘要】:确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优先次序并实施差别对策对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投入产出Ghosh模型和敏感性分析,从结构减排、技术减排两个方面,提出了国家或区域行业二氧化碳减排优先次序确定的一般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中国行业减排,采用2002年和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行业碳排放数据,依据各行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感应度系数、边际增长的完全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加值弹性5个代表性指标,确定行业减排的优先次序,并提出差别的减排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在考察的40个行业中,技术减排优先级I的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内共18个,结构性减排优先级I的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内共13个,针对行业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的三级优先次序,可以确定四类减排对策。应用研究一方面证明了本文设计的一般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为中国制定分行业的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in industry and to implement differential countermeasures to achiev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Ghosh model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genera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in national or regional industries from two aspects: struc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echnical emission reduction.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China's industries to reduce emissions, using the 2002 and 2012 national input-output tables and industry carbon emissions data, accor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marginal growth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s, The average annual reduction rat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tensity and the elasticity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tensity-value added are five representative indexes to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industry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emission re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40 industries investigated, 18 industries include non-metallic mineral products, 13 industries with struc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priority I, including oil and gas ext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ree-level priorities of industry technology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truc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four kinds of emission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can be determined. On the one hand, the applied research proves the practicability and scientificalness of the general method designed in this paper,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ina to formulat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by industry.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1074、71573069、7150306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4YJC790061、14YJC630061)
【分类号】:X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杰;卫平;;基于部门视角的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S2期

2 刘华军;赵浩;;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统计研究;2012年06期

3 岳立;陈瑶;;基于新陈代谢灰色模型对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预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王文兴,卢筱凤,庞燕波,汤大纲,张婉华;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5 陈东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6 李艳梅;赵剑锋;杨涛;陈豹;;中国2005-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结构分解分析(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年04期

7 姚西龙;;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苏丹;王治江;王彤;白琳;刘兰岚;;辽河流域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元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9 路学军;展卫红;;连云港市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北方环境;2010年03期

10 郭国庆;钱明辉;张平淡;;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污染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J];中国软科学;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旭东;代兵;;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徐燕椿;;浙江环境优化目标设想[A];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招标课题研究报告——“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叶帆;吴舜泽;逯元堂;李键;;基于水污染物排放的工业行业资源环境特征分析[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杨培才;G.布拉瑟;;平流层臭氧正在接近一场灾变吗?——臭氧对Cl_x和NO_x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响应[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吕锋骅;杨海龙;孙鹏程;成钢;;山西省主要工业行业CO_2排放水平核算[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云;何建坤解读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金三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排放总量在增长,,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下降[N];中国税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闫艳 高杰 李莉;排放强度成重要考核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2年

4 记者 段丽茜;11设区市全部良好以上[N];河北日报;2012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崔万杰;宁夏严管生态转移支付资金[N];中国环境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薛光平;银川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国标”[N];银川晚报;2011年

7 记者 李敏;市政府部署节能减碳工作[N];商洛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闫艳 高杰 见习记者 李莉;江苏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2年

9 记者 陈健 通讯员 张文正;全市202个项目不符环保门槛被否决[N];嘉兴日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杨华云;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今年试点[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建政;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及实证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桂树森;中国隐含二氧化碳流通的投入产出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英;基于能源消耗的我国内涵CO_2排放强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赵春;缓释氮肥脲甲醛对设施菜地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付玲玲;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值线研究与应用[D];扬州大学;2015年

4 郐艳凤;服务业CO_2排放的测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5 苏曼;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N_2O排放强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6 王春翠;FDI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7 熊旭颖;FDI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8 桂红丹;FDI、对外贸易与我国CO_2排放强度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淑娜;中国火电行业煤炭消耗、SO_2排放的时空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严晗;北京典型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与浓度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41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141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e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