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水平及达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1 18:49
【摘要】: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实现达峰"的目标。该目标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能源系统优化模型(China TIMES)为基础,构建了碳排放达峰路径模型体系,以2030年碳排放达峰为目标设计了情景,研究了中国未来可能的碳排放峰值水平及达峰路径,并评估了主要部门及关键措施的碳减排贡献。研究显示:在参考情景下,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将持续增长,给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严峻挑战;在达峰情景下,通过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及推广高耗能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电力、工业和高耗能工业部门分阶段的实现碳排放达峰,进而实现2030年碳排放峰值100-108亿t。
[Abstract]:At the Pari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t the goal of "achieving a peak of carbon emissions around 2030 and striving to achieve it as soon as possible." This goal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Based on the energy system optimization model (China TIM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arbon emission peak path model system, and designs a scenario based on the 2030 carbon emission peak, and studies the possible carbon emission peak level and peak path in the future in China. The contribution of major sectors and key measures to carbon reduction is also evaluated. 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will continue to grow under the reference scenario, posing serious challenges to energy security and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Dafeng scenario, By developing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popularizing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ies in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 carbon emission peaks can be achieved by stages in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ial and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 and the peak carbon emissions in 2030 will reach 10-108 billion tons.
【作者单位】: 国网能源研究院;清华大学现代管理中心;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2BAC20B01)
【分类号】: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宇;蔡松锋;张其仔;;2025年、2030年和204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经济影响——基于动态GTAP-E模型[J];管理评论;2014年12期

2 郭朝先;;中国工业碳减排潜力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9期

3 何建坤;;CO_2排放峰值分析:中国的减排目标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4 任忠宝;王世虎;唐宇;周海东;;矿产资源需求拐点理论与峰值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丁;陈文颖;;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水平及达峰路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S1期

2 陈洁;焦建玲;李方一;李兰兰;;行业减排的优先次序与差别对策研究[J];资源科学;2016年07期

3 何建坤;;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与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4 孙维;余卓君;廖翠萍;;广州市碳排放达峰值分析[J];新能源进展;2016年03期

5 何建坤;;实现发展与降碳双赢的路径[J];开放导报;2016年03期

6 郑海涛;胡杰;王文涛;;中国地级城市碳减排目标实现时间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4期

7 王胜;吕指臣;刘贞;朱开伟;蒲刚清;;基于ECM模型和库兹涅茨曲线的区域能源消费峰值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01期

8 杨占红;裴莹莹;罗宏;薛婕;;国际碳排放特征演进及中国应对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03期

9 杨占红;吕连宏;曹宝;王晓;罗宏;;国际能源消费特征比较分析及中国发展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16年01期

10 刘甜;王润;孙冰洁;;中国典型沿海工业城市碳排放达峰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S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坤;;CO_2排放峰值分析:中国的减排目标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2 郭朝先;胡文龙;刘芳;;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碳排放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能源;2013年10期

3 何建坤;;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考[J];科学与社会;2013年02期

4 郭朝先;;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7期

5 何建坤;;中国的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6 何建坤;;我国CO_2减排目标的经济学分析与效果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1年01期

7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8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9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10 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杜刚;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9 欧元明;中国省域碳排放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86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286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8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