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区域碳足迹耦合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6 18:11
【摘要】:以区域能源碳足迹为研究对象,对辽宁省1996~2014年碳足迹及其耦合度进行了测算。利用脉冲响应分析了碳足迹与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效率效应、人口压力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碳足迹年均增幅8.249%,碳足迹耦合度由1996年的3.4732变为2014年的0.2484,耦合过程经历了耦合失调——初级耦合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效应、人口压力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足迹增加有推动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效应是碳足迹增加的主要因子,能源效率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碳足迹增加有抑制作用。降低辽宁省碳足迹的对策可以从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方面实现。
[Abstract]:The carbon footprint and its coupling degree of Liaoning Province from 1996 to 2014 were calculated with the regional energy carbon footpri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footpri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energy efficiency effect, population pressure effect and energy structure effect is analyzed by pulse respon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8.249%,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of carbon footprint has changed from 3.4732 in 1996 to 0.2484 in 2014. The coupling process has undergone two stages of coupling misalignment-primary coup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population pressure effect and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promote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is the main factor of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 effect and energy structure effect inhibit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Liaoning Province can be realized from three aspects: adjusting the energy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3-1157)
【分类号】:F127;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2 ;消除碳足迹 企业在行动[J];绿化与生活;2011年02期

3 胡炜;;减少碳足迹,你我须努力[J];创新科技;2012年05期

4 芮加利;王子彦;;减少碳足迹的政府作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3期

5 吴明;;追寻“碳足迹”[J];大众标准化;2009年10期

6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7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秦却;;“碳足迹”行动[J];新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9 王奉安;;碳足迹——环保新坐标[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10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琨;“碳足迹”计算该信谁[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高天宇;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N];国际商报;2010年

3 郑平;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N];科技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苏南;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5 文晋;英国推行食品“碳足迹”标签[N];中国包装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诗霏 特约撰稿人 高波 张锐;走入国际贸易的“碳足迹”[N];国际商报;2010年

7 记者 戴恩国;国内首家产品碳足迹认证在沈阳开启[N];中国冶金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菡娟;清除碳足迹或成绿色贸易通行证[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记者 杨婧如;深企获照明行业全球首例碳足迹认证[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韩建军;达沃斯论环保,自己先消“碳足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景洁;河南省旅游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江永楷;中国各地区及工业行业水-碳足迹核算及情景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宋萍;青岛市碳足迹演进及减排潜力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彬;出口贸易中的碳流动及产品碳足迹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纪芙蓉;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丁小宸;日本碳足迹认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赵婷;甘肃省农业碳足迹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孙庆智;纺织品工业碳足迹研究与示范[D];东华大学;2011年

9 肖圣杰;中国30省市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钟慧;区域碳足迹核算指标体系的构建[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59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359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a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