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红枫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

发布时间:2019-02-13 02:45
【摘要】:非点源污染发生的广域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征使得对其进行效管控难度较大。以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为基础,对流域进行分区管控是实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有效途径。基于源头削减和过程管控协同管理的思路,将GIS技术、Arc SWAT模型、非参数检验和因子分析技术相结合,以农耕养殖程度较高的贵州红枫湖上游羊昌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流域近5 a非点源污染负荷特征进行模拟,识别影响非点源污染流失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进行污染控制区划。结果表明:1)总氮和总磷负荷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地势较高且农业耕作活动频繁区域,刘官乡、黄腊乡、旧州镇及白云镇是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点乡镇;2)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7种不同因素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程度表明,施肥量是影响总氮、总磷输出的最主要的因子,坡长、坡度及土地利用方式是次重要因子。针对羊昌河流域长期传统耕作以及化肥过量施用的现实特征来看,土壤有机磷的含量也会对总磷的输出产生一定的影响;3)羊昌河流域可划分为3个污染控制区,第1类:生态农业综合整治区(以近河道耕种区为主,面积254.4 km2);第2类:污染治理区(农村生活及畜禽养殖区为主,面积405.74 km2);第3类:生态修复区(高坡度强降雨区为主,面积464.47 km2)。研究结果可有效提升羊昌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的效率,为水源地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uch as wide area, dispersion and randomness make it difficult to control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key source area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 watershed. Based on the idea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source reduc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Arc SWAT model of GIS technology, non-parametric test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combined to study the Yangchang River basi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Guizhou Hongfeng Lake. By simul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in the last 5 years,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s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pollution control regionaliz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is ba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high risk areas with high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load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s with high topography and frequent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Liu Guan Xiang, Huang La Xiang, Jiaozhou Town and Baiyun Town, which were the key town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2)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seven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in the watershed was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vari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rtilization amoun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output, and the slope length, slope degree and land use pattern were the second important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ng-term traditional tillage and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n Yangchang River Basin,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phosphorus will also affect the output of total phosphorus to some extent. 3) the Yangchang Rive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ollution control areas, the first typ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area (mainly near the river cultivation area, the area of 254.4 km2); The second type: pollution control area (rural life and livestock breeding area, area 405.74 km2), the third categor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high slope strong rain area, the area of 464.47 km2).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in Yangchang River Basi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water source areas.
【作者单位】: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和流域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及其示范研究(2013ZX07602-002)》 环保部第三批城环总规试点项目:《贵安新区环境保护规划项目(YGCQ-GGQY-201418(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41601551)
【分类号】:X5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郝芳华;张璇;;丹江口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优选[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7期

2 耿润哲;王晓燕;焦帅;孟凡德;段淑怀;;密云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及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3 张汪寿;耿润哲;王晓燕;段淑怀;欧春霞;李世荣;南哲;;基于多准则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评价和分区——以北京怀柔区北宅小流域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4 武晓峰;李婷;;流域内污染负荷分布的评价模型研究——以密云县蛇鱼川小流域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4期

5 高忠江;施树良;李钰;;SPSS方差分析在生物统计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11期

6 周丰;刘永;黄凯;郭怀成;阳平坚;;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关键问题[J];水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7 黄金良;洪华生;张珞平;;基于GIS和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8 杨柳;马克明;郭青海;赵景柱;罗永峰;;汉阳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J];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9 张淑荣,陈利顶,傅伯杰;于桥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控制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10 汤效琴,戴汝源;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的技术方法[J];微计算机信息;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段华平;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润哲;王晓燕;段淑怀;蔡新国;高勇;孟凡德;焦帅;鲍林林;;基于数据库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效率评估工具构建[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2期

2 李开明;任秀文;黄国如;钟满妮;;基于AnnAGNPS模型泗合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S1期

3 李凯;曾凡棠;房怀阳;林澍;;基于L-THIA模型的市桥河流域非点源氮磷负荷分析[J];环境科学;2013年11期

4 肖春艳;武俐;赵同谦;邰超;李少华;何晓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区蓄水前土壤氮磷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5 李雪梅;;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于桥水库周边农村地区低碳生态发展模式设计[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年02期

6 刘青;金高洁;高超;张正涛;;非点源污染防治现状及研究进展[J];滁州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吴佳宁;王刚;;河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09期

8 李雪;曹芳芳;陈先春;王兆军;王玉秋;;敏感区域目标污染物空间溯源分析——以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9 孟晓云;于兴修;泮雪芹;;云蒙湖流域非点源磷污染时空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4期

10 刘一鸣;郑世民;高雪丽;刘超男;李丽敏;姚金石;张俐;;高压生物静电场对雏鸡增重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嘉;农业非点源污染与防治技术评价及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付强;中国畜养产污综合区划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棋棋;张春平;于兴修;李建华;张永坤;高燕;;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3年03期

2 雷沛;张洪;单保庆;;丹江口水库典型入库支流氮磷动态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09期

3 邰超;张坤峰;周天健;赵同谦;肖春艳;武俐;;丹江口水库库边降雨径流中有机氯农药赋存及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6期

4 欧洋;王晓燕;耿润哲;;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不同尺度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5 张汪寿;李晓秀;王晓燕;任万平;李建辉;;北运河下游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非点源氮素输出规律[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2期

6 尹炜;史志华;雷阿林;;丹江口水库水环境问题分析研究[J];人民长江;2011年13期

7 武晓峰;李婷;;流域内污染负荷分布的评价模型研究——以密云县蛇鱼川小流域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4期

8 孟博;李国平;刘茂;李清水;;基于洪水风险感知与空间多标准分析方法的土地使用类型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年01期

9 王云凡;;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成本分析[J];江苏农机化;2010年06期

10 杜旭;李顺彩;彭业轩;;植物篱与石坎梯田改良坡耕地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俊;石头口门水库汇水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罗春燕;我国东南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张超;水土保持区划及其系统架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李海杰;吉林省双阳水库汇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邱卫国;农业氮素流失规律及河网污染控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张继宗;太湖水网地区不同类型农田氮磷流失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武淑霞;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8 姚春霞;上海市郊旱作农田化肥施用的环境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学俭;苏南稻麦轮作农田系统土壤中磷氮的流失[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贵宝,尹澄清,单宝庆;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3期

2 阮晓红,宋世霞,张瑛;非点源污染模型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人民黄河;2002年11期

3 郑一,王学军;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王伟武,朱利中,王人潮;基于3S技术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定量模型及其研究展望[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6期

5 胡雪涛,陈吉宁,张天柱;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6 夏立忠,杨林章;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与控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7 胡艳,张红举;非点源污染计算与控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8 付永锋,陈文辉,赵基花;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J];山西水利科技;2003年03期

9 曹凤云,赵玉梅;非点源污染研究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1期

10 黄虹,邹长伟,陈新庚;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评述[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南江;张立争;李卫东;;淮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对策研究[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唐从国;刘丛强;;乌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谈俊益;邵孝候;吴俊峰;陈丽娜;李圆圆;文涛;;非点源污染定量化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朱建国;郭红岩;王晓蓉;;非点源污染研究及控制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5 朱娟;;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状况的考察及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6 冷罗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法律思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7 郑一;;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管理的不确定性研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泓熹;;石家庄市水库汇水区非点源污染调查与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朱颜明;;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张春玲;;陕西省汉江、丹江非点源污染及控制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耀兵;控制和治理非点源污染[N];中国渔业报;2005年

2 李洁尉;不让非点源污染再肆虐[N];广东科技报;2002年

3 记者 杨亚非 特约通讯员 李德旺 王孟;我国成功掌握水污染“细菌源追踪”技术[N];人民长江报;2008年

4 李红梅;美国如何治理非点源污染[N];中国水利报;2009年

5 记者 张岩;陕西建成首个非点源污染防治综合监测体系[N];黄河报;2011年

6 特约通讯员 秦延安;陕西建成首个污染监测体系[N];人民长江报;2011年

7 杨亚非 李德旺 王孟;准确监测农业粪便污染[N];中国环境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云芬;科技为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指导[N];云南日报;2009年

9 李怀恩 胥彦玲 蔡明(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渭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魏怡兰 通讯员 谭恺昌;明年或实现水体透明度超50厘米[N];惠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良;基于SWAT模型的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朱红雷;面向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邓琮;基于RS和GIS的旭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祥义;三峡库区龙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Zaheer Iqbal;[D];河海大学;2003年

6 胥彦玲;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陕西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庞靖鹏;非点源污染分布式模拟[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成伟;寒冷地区非点源氮磷环境行为与模拟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吕永鹏;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集水区非点源污染过程模拟与系统调控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永胜;关中抽渭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及水源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健;张家港市西片非点源污染初步研究与治理[D];河海大学;2004年

2 刘敏;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亚敏;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研究和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杨一帆;基于HSPF模型的宜兴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模拟相关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巴特;基于实时GIS的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过程模拟平台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曾俊;基于SWAT模型的沙颍河上游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余翔;气候变化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常丽娟;基于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对三峡库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张学慧;汾河水库流域非点源特征及污染贡献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宋文博;伊通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及不确定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21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421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