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信号细胞电化学法检测氯酚类的毒性
[Abstract]: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 cells was studied by linear scanning Voltammetric method (LSV) using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CNT) and ionic liquid composite modified electrode (MWCNTs-IL/GCE) as working electrodes. Two obvious oxidation peaks were detected. The oxidation peak potentials are 0.725 V and 1.038 V, resp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comparison o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four purine bases and the analysis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he electrochemical response sources of the cells were determined to be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xanthine and guanine, Hypoxanthine and adenine in cytoplasm,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two response signal peak currents, the toxic effects of pentachlorophenol (PCP), 2, 4, 6-trichlorophenol (TCP) and 2, 4-dichlorophenol (DCP) on MCF-7 cells we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curve, the 50% inhibitory effect concentration (IC50) 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etramethylazole salt (MTT) colorimetri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lorophenol pollutants had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activity of MCF-7 cells. PCPTCPDCP, showed that the cytotoxicity order was as follows: PCPTCPDCP, showed that the cellular electrochemical method could be rapid. The cytotoxicity of chlorophenol pollutants was evaluated accurat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unmarked, accurate and objective toxicity evaluation methods for hazardous chemical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ucleotides metabolism.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渤海大学工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602351,61401043,51309013) 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No.201601344)~~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昭琪;陈子涛;;冷却水中双氯酚的杀菌灭藻活性[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3期
2 陈子涛;田笠卿;周日新;;双氯酚合成的新方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4期
3 ;氯酚对大型蚤的混合毒性[J];环境化学;2012年10期
4 王彦丽;张小安;;高能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降解氯酚类污染物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9年03期
5 陈辉,张剑波,刘小鹏,杨宇翔;漆酶催化降解氯酚类有机污染物[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王子健,王毅;用生物模拟采样技术模拟研究不同取代氯酚在金鱼(Crassius auratus)体内的富集和降解[J];湖泊科学;2002年01期
7 吴为中;冯叶成;王建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降解4-氯酚的特性及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11期
8 彭丹;曾光明;陈耀宁;喻曼;胡霜;;白腐真菌生物技术降解氯酚污染物[J];生态学杂志;2007年10期
9 郑光明,朱承驻,候惠奇;低温等离子体对水体中4-氯酚的脱氯[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顾荷炎;张兴旺;李中坚;雷乐成;;微生物燃料电池协同处理含氯酚废水[J];科学通报;2007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兰;朱瑞芝;;污水中氯酚的测定[A];天津市第六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9年
2 吴庭年;王志伟;陈圣凡;;线性扫描伏安法分析量测水中微量氯酚化合物[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艾智慧;杨鹏;陆晓华;;微波辐照对高级氧化技术降解4-氯酚的协同效应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军;单军;姜炳琪;季荣;崔益斌;;蚯蚓对2,4-DCP在土壤中降解转化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敏;杨睿媛;沈忠群;王文锋;;4—氯酚溶液的辐照降解研究[A];四川成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计军平;张文;黄爱群;陈玲;;以单氯酚驯化的厌氧颗粒污泥降解2,4-二氯酚的试验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海涛;李清彪;洪金庆;叶美玲;邵文尧;高志锋;;生物膜水解-好氧循环组合工艺降解氯酚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8 巢细娟;盛治国;朱本占;;多氯酚与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协同毒性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张红雨;张杰;黄秀华;;固相微萃取/GG/ECD直接测定水中的三种氯酚[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10 陈霞;王家德;;声电联合氧化2-氯酚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杜连柱;氯酚污染地下水的强化原位生物修复技术[D];吉林大学;2008年
2 赵玲;二氧化锰体系下氯酚的非生物转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丛燕青;氯酚的电化学降解行为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岩;氯酚类污染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表观及微观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刘杰;纳米Fe_3O_4及其复合材料催化过氧化物去除水中氯酚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薛军;辐射分解处理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7 卫建军;纳米级Pd/Fe双金属对水中氯酚的催化脱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晓东;去除水中微量酚类化合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芳;氯酚前驱物形成二恶英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宗盼盼;改性粉煤灰复合催化剂制备及降解2-氯酚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乐乐;水溶液介质中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4 吉祖峰;纳米Pd/Fe双金属颗粒的制备及其在氯酚类化合物还原脱氯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岩;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4-氯酚废水的动力学及毒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王冰霜;池州市贵池区水源水氯酚的风险评价和社区居民氯酚内暴露水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7 石欢欢;漆酶催化降解杀菌剂苄氯酚和双氯酚的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欧阳培毓;环境中氯酚类和异噻唑啉酮类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张科欣;基于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氯酚类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杨婷;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4-氯酚废水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82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48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