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生活污水SNAD颗粒污泥快速启动及脱氮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0 12:37
【摘要】:采用SBR装置,接种CANON絮状污泥,通过控制沉淀时间、HRT、DO及进水基质组成(配水与实际生活污水的比例),实现具有SNAD性能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并进一步通过降基质的方式,考察SNAD颗粒污泥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时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至第34d时,成功培养出具有SNAD性能的颗粒污泥;颗粒粒径最大可达1103μm,最大总氮去除负荷可达1.03kg/(m~3·d);同时在降基质运行过程中,CANON脱氮始终在反应器总氮去除中占优势地位,并最终实现生活污水中氮素、有机物的同步有效去除,出水TN平均为10mg/L,出水COD平均为40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
[Abstract]:CANON flocculation sludge was inoculated with SBR device. By controlling precipitation time, HRT,DO and the composition of influent matrix (the ratio of water distribution to actual domestic sewage), the rapid culture of granular sludge with SNAD performance was realized, and the de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SNAD granulated sludge in the treatment of actual domestic sewage was investigated by reducing the matri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nule sludge with SNAD performance can be cultured successfully when the reactor runs to 34d, the maximum particle size can reach 1103 渭 m, and the maximum total nitrogen removal load can reach 1.03kg/ (m ~ 3 路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reducing substrate operation, CANON denitrification always dominates in the total nitrogen removal of reactor,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synchronous and effective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in domestic sewage. The average effluent TN is 10 mg / L, and the average effluent COD is 40 mg / L, which meets the first class A discharge standard of Urb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2012ZX07202-005)
【分类号】:X79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典训;王紫嫣;梁爽;;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流化床启动与颗粒污泥形成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年02期

2 沈耀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特性[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年01期

3 李克勋,徐智华,张振家;水力作用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3年01期

4 王怡,彭党聪;反硝化颗粒污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1期

5 江瀚,王凯军,石宪奎,陈淑祥;一种新型颗粒污泥——无机核颗粒污泥的形成和机理探讨[J];微生物学报;2005年06期

6 金雪标;刘国红;阎宁;赵庆祥;刘勇弟;;一种高速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8期

7 仲海涛;胡勇有;张宪宁;崔理华;;颗粒污泥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04期

8 余国忠;张大丽;常田聪;荻原基树;;硝化颗粒污泥的成长特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曾金樱;杨仁斌;吴根义;;用麸皮纤维做载体培养颗粒污泥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0期

10 韩青青;赵红梅;穗贤杰;彭党聪;;缺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毅力;芦家娟;刘燕;;ABR反应器成熟颗粒污泥的分形特征[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景峰;王暄;卢姗;季民;刘卫华;杨造燕;;序批式颗粒污泥MBR中有机物去除及脱氮特性[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芦家娟;王毅力;赵洪涛;韦红才;;ABR反应器的启动及颗粒污泥特征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旭亮;;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在石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志华;贺春博;张云姣;王晓昌;;丝状菌颗粒污泥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利;铁修饰好氧颗粒污泥对含锑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新华;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性能及储存与解体后的自修复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赵红梅;缺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反硝化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吴蕾;双污泥系统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除磷性能[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5 刘小英;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及反硝化聚磷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景峰;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及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陈芳媛;序批式间歇反应系统(SBR)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尹航;一体化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反应器实现同步脱氮除磷的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9 张云霞;颗粒污泥SBR中试研究及颗粒污泥氧传质机理与胞外聚合物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10 王暄;厌氧—好氧SBR中颗粒污泥胞内储存及脱氮除磷特性[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燕妮;颗粒污泥部分亚硝化系统的建立、控制与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正哲;重金属离子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影响及其修复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宋延军;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耐盐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宇坤;颗粒污泥除磷特性和磷的去除途径[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5 刘国红;反硝化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于海波;基质限制条件下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及热力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刁目贺;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及其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郭秀丽;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动态储存[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9 邹林琳;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物理化学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夏丽萍;硝化颗粒污泥稳定性及活性恢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16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16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d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