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06 21:16
【摘要】:岳城水库作为重要的水源地被海河流域确定为八大饮用水源地之一,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重要的供水水源地。近年来,岳城水库水体对污染的自净、缓冲能力不足,使得水库水环境日趋恶化,因此有效控制岳城水库周边流域的水环境污染、实施河流水环境生态修复,对于改善水库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初,我们在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建成模拟复合人工湿地模型,并采取间歇进水的运行方式。文章主要探讨在湿地系统运行初期对水中各水质指标的净化效果,并进一步研究湿地植物对各类水质指标的去除能力,且通过建立水中污染物去除的一级动力学模型,模拟污染物去除的沿程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湿地系统对TP、TN、CODMn、以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40%、41%、53%和93%,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0.01mg/L、3.1mg/L、3.5mg/L、2.7mg/L和0.085NTU。除TN外,其他水质指标都明显得到了改善。文章着重分析研究了湿地系统运行期间两组湿地对河水的净化效果,研究表明:两组湿地对TP及NH4+-N的净化效果达到了GB3838-2002的Ⅱ类水排放标准;对TN、NO3—N和NO2--N的净化效果达到了GB3838 2002的Ⅰ类水排放标准。分析水力学因素对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得出结论:当HLR在0.47~0.63m3/m2·d之间,CODMn被降解的效果最好;在HLR为0.42 m3/m2·d左右时时,TP的去除效果最佳;当HLR在0.3~0.42 m3/m2·d及0.63 m3/m2·d~0.9 m3/m2·d时,TN的去除效果相对稳定;湿地中水力负荷对NO3--N及NO2--N去除效果的影响类似,并且在0.5~0.64m3/m2·d之间去除率不稳定,其他区间去除率均表现出稳定的状态。通过对三维荧光光谱的区域积分分析,得出结论:香蒲对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可见光区类富里酸的降解效果较好;凤眼莲对可见光区类富里酸的降解效果较好;睡莲对色氨酸类蛋白物质、紫外区类富里酸和可见光区类富里酸均有较好的净化效果;美人蕉对酪氨酸等类蛋白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好;芦苇对可见光区类富里酸的降解效果较好。
【图文】:

岳城水库,卫星图


京九铁路及京珠、京福等高速公路的安全,图1.1是岳城水库的卫星图。国家的大型水库,其设计洪水标准为一千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两千下游河道的设计安全标准为三十年一遇,2004年开始实施的引岳济淀的补水为白洋淀生态应急补水约1.59亿立方米,水域面积从补水前的31km0km2,淀内蓄水提高至1.16亿m3,白洋淀的生态危机也得到了根本性的

剖面图,剖面图,湿地,蚊蝇


工湿地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相对比较大,在夏季容易滋养蚊蝇,现在的设计中不会经常采用。 型人工湿地型的人工湿地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表面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壤表层的截留作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等作用,来提高对污24,41];另一个方面,由于水流是在地表下流动的,因此湿地容易条件及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处理效果也受气温的影响较小,但要比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FWS)系统略微高,是目前国际上应种湿地处理系统,,欧洲等地区的湿地均已潜流湿地为主。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流人工湿地由于污水水平的流过填料床而得名。水平潜流人工湿面流的人工湿地,对 BOD、SS、及 COD 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且占地面积相对小,但是脱氮除磷的效果还是不如垂直流人工湿现有恶臭和蚊蝇等现象,卫生条件较好。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9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慎坦;王国芳;谢祥峰;吴磊;李先宁;;不同基质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和硝化及反硝化细菌分布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赵桂瑜;秦琴;周琪;;几种人工湿地基质对磷素的吸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6期

3 王庆海;段留生;武菊英;阳娟;;北京地区人工湿地植物活力及污染物去除能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4 ;Distribution and Fate of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 the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Wetland Ecosystem of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08年04期

5 ;Growth and Contaminant Removal Effect of Several Plant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2532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32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