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08 21:30
【摘要】: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的矛盾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始终制约着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达国家治理经验表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并不适用,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处理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标志着这一理念的成熟以及各国对这一理念的认可和相应。1995年中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策略来处理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的巨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并在此基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指导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但尽管污染标准的提高,环境治理技术进步带动区域自我环境意识的觉醒,在污染累积循环作用下,中国的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根本的转变,一方面,环境污染仍旧严重,污染事件频发,生态平衡己遭到严重破坏。如“水质恶化”“雾霭”等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污染存在着区域不均衡特征,各种污染物也存在区位差异,造成区域污染治理差别较大,严重影响区域自身协调发展,甚至导致到区域民众与政府的冲突对立,对外形成排斥,不利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的构建。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根本来源,各主要污染类型均占70%以上,从先前研究来看,环境与污染的关系主要着眼于工业污染五种主要工业污染类型的研究。本文基于此,以工业污染五种类型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12年数据,分为三个主要章节,进行工业污染现状、差异和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本文首先借鉴工业污染分解模型中“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对工业污染进行“污染规模、高污染行业及其分布和污染治理效率”三个方面对工业污染区域差异的现状进行系统定量分析。工业污染分布,高污染行业与地区污染治理存在区域型特征,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多为严重污染地区,高污染行业最为密集,同时环境治理效率也是最好的。中部次之,而西部为工业污染多属轻度污染地区,高污染行业分布较少,但环境治理效率最差。东北地区辽宁和黑龙江、吉林差异明显,辽宁为严重污染地区,高污染行业分布密集,而黑龙江与吉林属轻度污染区,高污染行业分布一般。东北地区污染治理情况较好。其次,采用区域差异测度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EOF(自然正交检验函数)模型以排放强度为研究指标实证分析工业污染区域差异的时空格局。(1)绝对差异呈现波动变化且收敛态势,工业烟尘、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的排放强度绝对差异不断缩小。工业污染五种类型的区域相对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固废、工业粉尘、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系数形态上,工业烟(粉)尘相对差异系数最为稳定,工业废水为先升后降,工业固废与工业烟(粉)尘近两年区域相对差异则有所扩大。(2)五种工业污染物总体泰尔指数与加权变异系数都为区域差异的相对差异,走势基本一致,符合工业污染物差异趋势。区域内差异依然成为工业污染差异的主要推动力,但区域间的差异均呈递减趋势对区域整体差异的也具有相当大的拉低作用,对于缓和总体差异有着重要意义。四大区域之间差异存在明显的差别,东部地区省区差异成为区域差异的重要推动力,而西部地区省区差异扮演者区域内差异演变的重要角色,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则贡献率演变平缓对区域总差异有着重要作用,但相对不明显。(3)工业污染强度的全局自相关来看,五种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均呈现正的自相关性,其中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的空间自相关性在0.05水平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聚集现象,工业废水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工业废气空间差异的演变呈“小-大-小”的模式,工业固废存在空间的集聚,但不明显。局部自相关分析上,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以HH和LL类型为主,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东部沿海为LL聚集、西部为HH集聚,而处于类型之间的区域则呈现HL和LH异质性区域,LL省份越加增多,污染得到较大改善,西部新疆等地区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变化为HH类型与周边省份趋同,污染有所恶化。极端高值均为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污染类型演变为以LL类型为主,LH和HL区域明显向西部转移,整体工业污染有所改善,工业污染强度降低存在空间扩散效应。(4)对工业二氧化硫进行EOF分析,呈现阶梯型自东向西强度增大的特征。正值区与负值区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正值区主要集聚在西部地区,而负值则主要体现在东部、东北部和中部的空间集聚。时间系数变化上,高值和低值区域并为发生大的变化,2003-2008年,时间函数逐年增大,空间格局得到强化,2009年-2012年时间函数趋于缩小,空间阶梯差异得到削弱。部分省份在2007年以后强度在排名上有显著的变化,正值区在2007年以后强度排序的地位有所减弱,而负值区在2007年以后地位则上升明显。最后,建立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与模型,将影响总结为规模效益、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政策效应与社会效应,并结合STIRPAT模型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影响因素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之间的作用机制。人口规模对工业污染的负面效应较强;经济规模(人均GDP)与工业污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工业二氧化硫上、与其他工业污染类型作用不显著,经济规模与工业二氧化率呈现倒“N”型的空间演变形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废模型中在0.0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的排放强度显著为正值,产业结构对工业污染的关系十分密切;能源结构对工业污染影响显著为正值,是影响工业污染的主要因素;企业国有化程度除工业二氧化硫以外都比较显著,国有企业整体优势与资金有利于工业污染治理的提升,但随着内部机制的问题,又影响污染治理的效率。外资的作用在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表现为正向效应,“污染天堂”假说并不成立;环保投入是最直接的外部动力,但由于是被动投资,投资增高,以为着污染本身的加重,可以理解环境投资增加对工业污染的负面作用。技术进步和环境治理效率并不显著是基于数据和指标的限制,是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最好手段和配置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2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四川年底可望基本实现工业污染达标排放[J];西南造纸;2000年06期
2 顾春铵;关于工业污染反弹的原因及其对策的探讨[J];四川环境;2003年06期
3 ;工业污染的四大新危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4 ;工业污染的四大新罪[J];环境经济;2005年12期
5 蒋莉;农村工业污染环境执法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年01期
6 ;加拿大美国边界五大湖所受工业污染上升[J];海河水利;2006年01期
7 ;社会热点[J];工友;2013年11期
8 杨稳成;;结合技术改造,治理工业污染[J];环保科技;1985年01期
9 程振华;要重视工业污染的防治问题[J];w芸,
本文编号:2546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4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