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背景细气溶胶中不同化学成分质量-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图文】:
是中国气象局最早建设的三个区域本底站之一,也是世界气象组织大气本底监测网点站。临安大气本底站坐落于浙江省临安市横畈镇境内,东经119°44′,北纬30°18′,海拔138.6m。如图2.1所示,该站距离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市约50km,东北方向约200km 处为上海,西北方向约 250 km 处为南京,站点周围植被覆盖较好,污染源较少,,测得的数据可较好的代表长三角区域混合后的气溶胶。本研究观测时间涵盖夏季(2013.07.20~2013.08.13)、秋季(2013.10.12~2013.10.31,2013.11.14~2013.11.30)、冬季(2013.12.01~2013.12.20)、春季(2014.04.15~2014.05.15)连续的四个季节。图 2.1 临安大气本底站地理位置2.2 实验和仪器介绍观测仪器放置在实验室内,所有仪器都使用同一个共进气系统(如图2.2所示),实验室室内温度控制在25 ℃。屋顶进气口处安装有PM10切割头过滤掉样气中粒径较大的颗粒
多角度吸收光度计(MAAP)等观测仪器中,不同的仪器根据需要获得相应流量的样气,AMS所需流量为0.15lpm。图2.2 实验室布局图本研究使用的Q-AMS由美国Areodyne公司生产,主要由粒子收集部分、粒径分离部分、化学组分测量部分三个部分组成(如图2.3)。粒子收集部分利用6级透镜将细气溶胶聚集成一个直径为1 mm的粒子束,最后一级透镜由于采样区和粒径分离区的压差超声扩散加速;由于不同粒径大小的粒子获得的速度不同,小粒子获得的运行速度要大于较大的粒子,因此在粒径分离部分通过测量粒子的飞行时间得到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在化学组分测量部分,粒子经过加热表面(600 ℃)后,其中挥发和半挥发性成分被电子轰击离子化,标准四级杆质谱仪可检测到离子化后得到的带正电的离子碎片,得到这些碎片的信号后事先被选定的离子的信号偏转进入电子倍增器中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轩;陈建华;耿春梅;任丽红;陈建民;叶兴南;杨文;;北京冬季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与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3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4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5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7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8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颜鹏;刘桂清;周秀骥;王京丽;汤洁;刘强;王振发;周怀刚;;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冷春波;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树云;气溶胶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地表干旱程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方文政;大气氧化及光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蒋益荃;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范行军;气溶胶中类腐殖质的分离定量、化学表征和来源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徐戈;冻滴微物理过程的分档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李义宇;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陈智杰;洁净热气溶胶灭火剂配方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2551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5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