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地下水中硝酸盐运移反应模拟与去除

发布时间:2019-11-02 05:57
【摘要】: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和污染物的排放,地下水水质受到了严重破坏。农药化肥的使用和生活污水、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为国内外最普遍、污染面积最大的问题之一。一旦硝酸盐进入地下水,会随地下水流迁移扩散继而使得危害范围逐渐扩大,因此预测硝酸盐在地下含水层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日本茨城县筑波台市木俣地区为研究对象,硝酸盐是该研究区的代表性污染物,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下水位、污染物浓度进行长期的监测,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来模拟地下水流场和硝酸盐的运移转化。同时针对受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得到纳米零价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Fe-Ni)和负载型纳米零价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并用水热+热解法制备碳微球对Fe-Ni进行负载,与普通的活性炭负载Fe-Ni进行污染物去除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分别采用MODFLOW模块和RT3D模块建立了维瞬时地下水流运动模型和硝酸盐运移反应模型,通过地下水水头和硝酸盐浓度观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及仿真性较好,灵敏度与准确度较高,能够有效模拟地下水流动情况以及硝酸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和变化趋势。(2)采用瞬时流即非稳定流代替稳定流能够很好的减少季节、降雨等自然因素对硝酸盐浓度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因此Visual MODFLOW模型可用于模拟能够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无机污染物在饱和地下水中的运移转化。(3)通过SEM和XRD表征技术发现,Fe-Ni发生团聚呈链状,在负载型纳米零价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中,Fe-Ni可以均匀分散在碳载体表面。随着e-Ni投加浓度的增大,对硝酸盐的去除效率也会随之增大。当Fe-Ni农度超过1.0 g/L后,溶液中的硝酸盐基本能与Fe-Ni完全反应,达到稳定状态后去除效率改变不明显。反应180 min后,Fe-Ni投加浓度为0.5、0.8、1.0、1.2、1.5 g/L时,溶液中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54.52%、76.93%、93.56%、95.47%和96.35%。(4)对比不同纳米材料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发现,水热法制备的碳微球与普通的活性炭对硝酸盐均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三种纳米材料对硝酸盐的还原能力依次为:Fe-Ni/C Fe-Ni/AC Fe-Ni,这一方面来自于负载型纳米零价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能够对硝酸盐吸附的同时进行催化还原,另一方面,水热+热解法制备的碳微球比普通的活性炭对Fe-Ni的分散性更好,并且具有在地下水中传输的最佳尺寸范围。
【图文】:

氮循环,硝酸盐


逦地下水中硝酸盐运移反应模拟与实验去除研究MODFLOW来模拟硝酸盐在地下含水层的迁移转化,结果发现地下水中的反硝化比平流和机械分散对减少硝酸盐有更大的ex响,并随着反硝化速率的提高,,地下水中硝酸盐就能够在越短的时间内接近稳定状态。Mee-Sun邋Lee等tui用RT3D模型的自模块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于模拟氮化合物在饱和地下含水层中的浓度场变化,结现模拟与实地测定的氮素浓度和溶解氧浓度呈现密切的相关性。逡逑

矢量图,地下水流速,矢量图,方向


0逦50逦100逦巧0逦200逦2朗逦300逦3如逦400逡逑X方向逡逑图3.13研究区地下水流速度矢量图(t=l舶y)逡逑Fig.邋3.13邋G防undwa化r邋flow邋velocity邋vector邋(t邋=邋113邋day)逡逑"::灥逡逑0逦50逦100逦巧邋0逦200逦250逦300逦350逦400逡逑X方向逡逑W3.14xO究区地下水流速度矢量图(t=113邋day)逡逑打g.邋3.14邋Groundwater邋flow邋velocity邋vec化r邋(t邋=邋113邋day)逡逑 ̄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锦寿,王永来;泉州地区小白菜硝酸盐污染状况及其防治措施[J];福建农业科技;2003年02期

2 王钫,王卫平,华楚衍,陈建文;浙江省蔬菜硝酸盐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J];浙江农业学报;2004年05期

3 王冬;;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潜水硝酸盐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地下水;2006年04期

4 陈贵今;;减少硝酸盐污染的可能性[J];河北农业科学;1988年01期

5 潘洁,赵宏孺,陆文龙,王德芳,黄峰;天津几种主要蔬菜硝酸盐污染及防治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1998年03期

6 李延,龙学仁,杨卓亚;福州市蔬菜硝酸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1999年06期

7 汪李平,向长萍,王运华;我国蔬菜硝酸盐污染状况及防治途径研究进展(上)[J];长江蔬菜;2000年04期

8 汪李平,向长萍,王运华;我国蔬菜硝酸盐污染状况及防治途径研究进展(下)[J];长江蔬菜;2000年05期

9 艾绍英,杨莉,姚建武,罗文贱;蔬菜累积硝酸盐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0年05期

10 金明明,冯旭文,曾江宁;船上生活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污染及其治理[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白清云;;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A];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与管理论文集[C];2000年

2 许前欣;李玉华;于彩虹;;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硝酸盐污染的施肥技术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王小兰;李季;;山东省寿光市蔬菜种植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吕世华;曾祥忠;张福锁;王甲辰;刘学军;;成都市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振德;陈建美;何金明;蔡葵;王佩圣;陈雪辉;;不同氮肥品种对油菜硝酸盐污染的影响[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姜海营;;化肥是把双面刃[A];第二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会议交流文集[C];2002年

7 康海彦;金朝晖;修宗明;王丹;李铁龙;;铁屑修复地浸采铀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吕世华;曾祥忠;王甲辰;张福锁;;成都市农村地下水硝酸污染的调查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安志装;马茂亭;吴琼;蒋金城;赵同科;刘宝存;李鹏;杜连凤;;氮素调控剂对甘蓝硝酸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仪志忠;如何减少蔬菜的硝酸盐含量[N];北京科技报;2003年

2 胡启山;怎样减少蔬菜硝酸盐污染[N];农资导报;2008年

3 陈敏 刘剑;如何消除蔬菜硝酸盐污染[N];河南科技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林东升;施肥不当须引起重视[N];农民日报;2003年

5 阴剑锋;三问化肥[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沈阳农业大学 葛晓光 赵瑞;蔬菜产业应提高科技含量[N];农民日报;2002年

7 中国农业大学 巨晓棠 寇长林;正确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副作用[N];农民日报;2004年

8 叶斌;菜篮子里面拎健康[N];云南科技报;2002年

9 刘国信;买菜之前先“相面”[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康海彦;纳米铁系金属复合材料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2 李瑞;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模拟装置研发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郭亚芬;玉米根系对局部供应硝酸盐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可能的生理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陈少华;微生物燃料电池原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申亮;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固相反硝化原位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原位修复试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冰璇;地下水中硝酸盐运移反应模拟与去除[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与;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硝酸盐面源污染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4 崔俊芳;莱西地区地下水系统硝酸盐污染过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赵莉丽;燃料电池法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技术[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于立红;蔬菜中硝态氮速测方法及硝酸盐污染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铁军;莱西地区施肥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数值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何英;蔬菜种植区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及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9 吐尔逊阿依·吾甫尔;利用反硝化细菌处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10 韩娟娟;电动修复硝酸盐污染高岭土影响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2554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54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