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及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保金花;黄勇;;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年08期
2 王红丹;;模糊数学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的探讨[J];化工环保;1990年01期
3 冯玉国;水质综合评价灰色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1995年04期
4 冯玉国;水质综合评价灰色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动态;1995年02期
5 刘国东,黄川友,丁晶;水质综合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6期
6 樊文艳,吴国元;水质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05期
7 孙峻,柯崇宜;污水水质综合评价的污染损失率法[J];工业水处理;2000年01期
8 庞彦军,刘开第,姚立根;滏阳河水质综合评价[J];运筹与管理;2001年01期
9 金菊良,丁晶,魏一鸣,付强;水质综合评价的插值模型[J];水利学报;2002年12期
10 李如忠;水质综合评价灰关联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川;邱林;马建琴;;郑州市非常规水水质综合评价[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长孙;;区域水资源水质综合评价方法[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玉良;金菊良;魏一鸣;;基于变结构遗传算法的水质综合评价模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梁德华;;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统一和改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赵旭东;韩德辉;窦筱艳;石丽娜;杜岩功;杨永顺;;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三江源地区黄河水质综合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6 韩中庚;;基于动态加权方法的水质综合评价模型[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于光金;商博;王桂勋;刘菁;申东美;;主成分分析法在东渔河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8 王云革;宋广廷;丁守森;;模糊数学方法在淄川区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山东水利学会第八届优秀学术论文汇编[C];2003年
9 黄嵘;;基于MATLAB图形用户接口的水质综合评价神经网络模型[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10 彭士涛;毛天宇;詹水芬;李广楼;;RBF人工神经网络在渤海湾海水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良骥;煤矿塌陷水域水质影响因素及其污染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健;苏南镇域水系水质综合评价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2 彭莹莹;洞庭湖水质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彭洁;基于云模型的退役铀尾矿库渗水污染现状分析及水质综合评价[D];南华大学;2016年
4 胡颖;新型水质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在水质预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尤洋;水质综合评价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6 水艳;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水质综合评价与水资源价值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59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5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