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研究
【图文】:
第12期郑颖,等内蒙古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研究本文选取34个典型湿地样点进行野外调查核实,对影像的解译结果进行评价。通过野外验证,研究区遥感解译整体的精度在90%以上,可以满足湿地遥感监测要求。2.2.3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指标(1)湿地空间分布变化:利用动态度和湿地相对变化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确定不同类型湿地的空间分布变化,见表2。(2)湿地空间格局变化:湿地空间格局变化指标的计算公式见表3。3结果与分析3.1内蒙古湿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1993-2013年间,内蒙古湿地分布及变化情况如图1、2、3和表4所示。表3湿地空间格局变化指标Table3Thespatialpatternindicatorsofwetland指标公式意义优势度指数FD=(M+Sp)2×100%(0<FD<2)反映斑块在景观中的地位破碎度指数F=MPS(Nf-1)Nc反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与人为干扰有很大关联注:FD为优势度指数,M是某类型斑块的斑块数与景观总斑块数之比,Sp是某类型斑块的面积与景观总面积之比。F为破碎化指数,MPS为各类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Nf是某一类型斑块总数,Nc是用栅格个数表示的研究区总面积。2013年湿地总面积为38912.76km2,从整体来看,湿草甸是内蒙古面积分布最为广泛的湿地类型,总面积约占内蒙古全区湿地总面积的59.2%,各类型湿地所占百分比大小依次为湿草甸>盐生草甸>湖泊>沼泽>河流>人工湿地。受地貌和气候影响,湿地分布东西差异非常显著。松花江流域大兴安岭山地区是内蒙古湿草甸的主要分布区,湿地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内蒙古东部区分布有嫩江、西辽河、额尔古纳河等河面较宽的外流水系,河网密集,河流两岸大多发育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地,这里沼泽、湿草甸以及盐生草表4内蒙古湿地不
第12期4讨论湿地系统发生变化通常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归结为2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区水文气候条件的改变,而人为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压力、放牧强度增加、过度开垦耕地等。湿地的分布与水体分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水资源是支撑湿地发育和存在的关键因素和限制因子[16-17]。就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内蒙古地区气温逐步攀升。据资料调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气温上升速率进一步加强,90年代气温上升速率达到顶峰,至90年代末期,境内绝大多数地区温度都增加1℃以上[18],整个内蒙古气候呈现出暖干化趋势,同时,内蒙古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19]。温度的升高,使湿地水分蒸发强度加大,而降水量的减少,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湿地整体萎缩和退化。此外,湿地的退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以内蒙古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稳定性差,因此该地区湿地对人类活动更加敏感。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开挖水渠等方式大幅增加了人工湿地。黄河流域水力资源发达,近几十年来,黄河干流大兴水利建设,大大增加了人工湿地的面积。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人为干扰,严重扰乱了河流的天然状态,对其周边湿地产生了消极影响[17,20]。另一方面,,各种农牧业生产活动以及煤炭开采给湿地带来严重威胁。过去20年来,人口数量不断上升,牲畜数量也随之增加,导致河滩、湖滩周边放牧强度增加,使湿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也会造成周边湿地退化,内蒙古黄河流域有着全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河套灌区,乌梁素海作为河套灌区排水系统的终端,接纳了灌区90%以上的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亮;林文欢;王正;余娜;陈红跃;;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2 陈辉,刘玉宝,吴承祯,游斌;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应用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6期
3 贾晓红;李新荣;;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生境白刺(Nitraria)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格局[J];环境科学;2008年07期
4 胡文康;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及其变迁[J];干旱区研究;1992年04期
5 王丽媛;郭东罡;白中科;上官铁梁;;露天煤矿生态复垦区刺槐+油松混交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及空间分布格局[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忠锁;许崇任;雷光春;;长江流域淡水银鱼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2 周国有;韩红;;蚜虫在玉米田空间分布格局及相关技术研究[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3 邹红菲;吴庆明;马建章;;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巢的空间分布格局[A];第二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钟章成;刘芸;;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中的几个问题[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邱炳文;陈崇成;高建阳;;福建省农业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强;基于多角度混合模型的长白山地区针叶林区叶面积指数反演[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周会平;种子散布对植物居群空间分布格局和遗传结构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颖;松栎林建群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杨宾雁;中国高耗能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3 李越;城乡规划视角下吉林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调控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王蒙;甘肃小陇山主要植物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田海芬;大青山山地植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6 孙东辉;半干旱区露天煤矿生态复垦植物群落格局及动态[D];山西大学;2012年
7 周威;天然针阔混交林下穿透降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2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8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