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强化结晶氨法脱碳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6 13:58
【摘要】:针对目前氨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中存在的氨逃逸、再生能耗高、反应后期吸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强化结晶氨法捕碳工艺,采用氨水乙醇组成的混合吸收液,利用半连续鼓泡反应系统研究了实验过程中吸收液组成、吸收温度、烟气流量及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对吸收及结晶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吸收液中选用高比例乙醇、较低的吸收温度、较高的烟气流量以及较大的CO_2体积分数有利于吸收液中晶体出现时间提前,有利于强化结晶过程,晶体含氨量占初始氨总量的分数可达38.75%,并且混合吸收液的CO_2吸收能力较纯氨水工况明显提高。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强化结晶氨法捕碳工艺,对氨水乙醇混合吸收液的吸收及结晶规律进行研究,给出了能够改善吸收效果并利于结晶过程的有利工况。为接下来新工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图文】:

工艺图,氨水,吸收剂,捕集


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强化结晶的低浓度氨水捕集CO2工艺,,采用氨水与乙醇的混合液作为吸收剂,由于盐在混合溶剂中溶解度降低,醇类和水互溶性良好,可以组合成混合溶剂使用,而乙醇不参与反应,又是一种廉价常见的化工原料,故采用乙醇与氨水混合液作为吸收液。思路如下:通过应用低浓度氨水及水洗装置实现原始氨逃逸量的降低,以强化结晶工艺,增加低浓度氨水的负载能力;并以结晶产物再生,实现CO2的低能耗解吸。通过上述工艺过程优化匹配,实现CO2吸收速率的提高。1新工艺路线介绍工艺路线如图1所示。与常规工艺主要的不同点是,吸收液在碳氮比约为0.45时即出现结晶现象,而且结晶量随继续吸收而迅速累积。含晶体的吸收液自吸收塔底部排出后,经固液分离装置得到结晶图1混合吸收剂强化低浓度氨水结晶的捕集CO2工艺Fig.1CO2capturebasedonmixedabsorbentprocess产物,送至再生塔直接加热,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经氨碳分离装置将其中的NH3分离下来,并与固液分离装置后的溶液一道送回吸收塔中继续利用。再生塔中由于仅需对固体产物进行加热,省去常规富液解吸时对溶剂水加热耗费的能量,因此可大大降低能耗。2实验部分2.1实验系统实验系统如图2所示,以250ml洗气瓶作为鼓泡反应器的主体。配气装置由N2与CO2气瓶组成,产生一定配比的模拟烟气,通入恒温水浴中的反应器,然后依次经两次水洗处理尾气后排入大气。经过碳化后的富液以及结晶反应后产生的晶体可采用去离子水溶解后由自动滴定仪进行滴定分析。2.2分析方法2.2.1气相分析采用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三段量程式Gasboard-3020型CO2分析仪,对经吸收并处理过的混合气体中的CO2体积分数进行实时测量。本实?

曲线,碳化氨水,滴定,溶液


化工学报第67卷·2442·图30.1mol·L1H2SO4滴定碳化氨水溶液的pH和ERC曲线Fig.3pHandERCcurvesofcarbonizedammoniatitratedby0.1mol·L1H2SO4的过程。当出现第2个突变点时,全部HCO3转化为CO2放出,此时对应的酸的消耗量为V2。溶液中的碳和氮含量可由式(1)和式(2)计算。nC=V2×0.1×2/1000(1)nN=(V1+V2)×0.1×2/1000(2)曾立等[17]采用无水乙醇溶解提取定心藤粉末中的没食子酸,并用雷磁PHS-25型数显pH计进行电位滴定测其含量。这说明乙醇的存在并不干扰电位滴定法的测量结果。2.2.3相关参数定义及计算方法(1)系统进出口CO2与N2的体积分数VCO2,in、VCO2,out、VN2,in、VN2,out(%)。(2)CO2吸收效率η(%),反映实验过程中各时刻CO2因被吸收液吸收而减少的情况。定义式为()2222CO,inCO,outCO,inCO,out100%1VVVVη=×(3)具体推导过程见文献[18]。(3)碳负载度A,反映实验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溶液或晶体中含碳量与含氨量之比,表征吸收液的饱和程度。定义式如下CNnAn=(4)3实验结果与讨论3.1吸收液组成对吸收及结晶的影响实验条件模拟烟气流量为1.0L·min1(标准状态),烟气组分VCO2,in=14%、VN2,in=86%,入口配气温度均为室温。反应时间75min。实验过程中始终维持混合吸收液的总体积(100ml)及其中氨总量的一致。配制混合吸收液时的成分比例见表1。表1吸收液成分比例Table1RatioofabsorbentConditionAmmoniaconcentration/%Ammoniavolume/mlEthanolvolume/mlVolumeratioofammoniatoethanol1210001:0254060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鑫;高建民;于萌萌;杜谦;吴少华;;氨法脱碳反应过程中吸收热的实验研究[J];节能技术;2012年04期

2 王伟能;;氨法烟气联合脱硫脱氮技术工艺[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1期

3 桓德卿,张书良,张靖涛;氨法处理硫酸尾气中蓝色烟雾的防治措施[J];河南化工;1998年11期

4 秦锋;王淑娟;HALLVARD F.Svendsen;陈昌和;;氨法脱碳系统再生能耗的研究[J];化工学报;2010年05期

5 ;两段氨法处理硫酸尾气工业试验[J];化工环保;1980年01期

6 郭家骅;郭季璞;;氨法烟气脱硫综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2期

7 马双忱;王梦璇;孟亚男;陈伟忠;逯东丽;韩婷婷;;氨法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碳与脱碳后溶液解吸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5期

8 ;嫇土法湿法提拝遍地开花[J];科学通报;1959年05期

9 ;高浓度冶炼烟气氨法治理新进展[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6年06期

10 刘长勇;郑帅;;氨法技术在烟气脱硫装置中的应用[J];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马双忱;藏斌;逯东丽;宋卉卉;杨洁红;;氨法在燃煤电厂烟气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9分会场:火电厂烟气净化与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闵航;;氨法烟气脱硫除尘技术应用[A];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根龙;;提高氨法烟气脱硫副产品产量的工艺研究[A];2013年全国烧结烟气综合治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姜雨泽;;燃煤烟气CO_2氨法吸收实验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5 曾庆;郭印诚;牛振祺;林文漪;;氨法捕集烟道气二氧化碳的研究[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6 卢海钧;唐春桥;;氨法改碱法脱硫技术浅议[A];玻璃工业与耐火材料行业发展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富智;汪连环;郑建新;吴定新;;武钢四烧氨法烟气脱硫脱硫塔防腐失效原因分析及改进[A];2013年全国烧结烟气综合治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云芬;;顺流式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技术及发展[A];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杜强;肖文德;崔娜;;氨法烟气脱硫塔及侧搅拌气液两相流动的计算流体力学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繁泓邋徐海清;让“江南氨法”走向世界[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沙金华 徐长香;氨法:适用所有煤种的脱硫法[N];中国化工报;2010年

3 孙丰阁;氨法脱硫剂安全供应免除后顾之忧[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记者 姚耀富;氨法烟气脱硫将出台行标[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张传秀 陆燕峰;对烧结机氨法烟气脱硫的思考[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胡木成;可资源化烟气脱硫的新路[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芳;再生氨法脱除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郭少鹏;湿式氨法烟气脱硫及结合臭氧氧化实现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敏;氨法捕集二氧化碳宏观规律及超重力场强化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赵昊阳;双行程氨法脱碳过程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川;氨法电厂烟气二氧化碳吸收工艺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郭蒙;氨法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碳耦合化工品生产的新型工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郑显玉;氨法回收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6 刘广林;氨法烟气脱硫塔内气液流场及过程的数值模拟[D];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陈重;基于多参数的氨法烟气脱硫效率预测方法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宋卉卉;氨法碳捕集过程中氨气的逃逸与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9 宋立华;火力发电厂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张佩芳;燃煤烟气二氧化碳热再生氨法捕集工艺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5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85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b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