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聚硅酸钛的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3-20 00:08
【摘要】:焦化废水中的COD、氨氮及有机污染物含量高,是一种处理难度较大的工业污水。现有研究表明,焦化废水混凝预处理一般不能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因此可能会对生化处理中的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影响后续处理效果,加重深度处理负担。钛盐絮凝剂因其无生物毒性、混凝效果优良等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本论文研究了聚硅酸钛(PTSC)高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实际焦化废水混凝处理中的应用,旨在有效降低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和深度处理效率。主要内容如下:(1)以硅酸钠、四氯化钛为原料采用复合聚合法制备了PTSC絮凝剂,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了Si/Ti摩尔比(A)、碱化度(B)、活化时间(C)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混凝处理的影响,优化出PTSC的制备条件:Si/Ti(A)=0.51、碱化度B值(B)=0.39、活化时间(C)=17.70 h,此条件下PTSC对模拟废水的浊度、UV_(254)去除率可达到98.3%、96.2%。通过FTIR和XRD分析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TSC絮凝剂存在Si-O-Ti、Ti-OH结构。(2)研究了不同絮凝剂投加量下,PTSC、聚合氯化铝(PAC)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混凝性能和沉降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投加量范围内,PTSC比CAPM、PAC具有更佳的混凝、沉降效果。将PTSC絮凝剂应用于焦化废水的原水和生化出水中,发现在投加量为300 mg/L时,对焦化废水原水中浊度、UV_(254)、COD、DOC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8%、11%、30%、25%,对生化出水中浊度、UV_(254)、COD、DOC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2%、28.5%、59%、64.5%。通过GC-MS分析发现,经过PTSC絮凝剂处理后的焦化废水原水和生化出水,有机物浓度明显下降,种类明显减少。(3)以γ-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APDES)、四氯化钛为原料用复合法制备PT-AP絮凝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Si/Ti摩尔比、碱化度B值、活化时间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混凝性能的影响,优化出制备条件。通过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PT-AP絮凝剂在Si/Ti摩尔比为0.5、碱化度B值为0.5、活化时间在0.5-60天时,投加量为50 mg/L时对浊度和UV_(254)的去除率就可达到98%和98.7%,相比无机絮凝剂PTSC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投加量减少了10 mg/L,但浊度去除率和UV_(254)去除率更高,混凝效果更好。使用全反射红外(ATR-FTIR)对PTC、PT-AP进行表征,发现PTC中存在Ti-O-Ti结构,PT-AP絮凝剂中存在Si-O-Ti和Ti-O-Ti结构。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絮凝剂,模拟废水


第一章 绪论活化时间(C)为影响因子,以浊度去除率和 UV254去除率为评价指标,利用 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分析法设计了实验方案,优化制备条件。(2)PTSC 絮凝剂在处理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和实际焦化废水中的应用,对比了 PTSC、PAC、CPAM 絮凝剂的混凝性能及沉降性能,结合 Zeta 电位的变化讨论其混凝机理。最后将 PTSC 絮凝剂用于实际焦化废水原水和生化出水中,采用 GC-MS 分析混凝前后废水中有机物浓度及种类的变化。(3)以 γ-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APDES)为有机硅源制备有机改性聚硅酸钛絮凝剂,考察 Si/Ti 摩尔比、碱化度、活化时间、废水 pH 值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优化了 PT-AP 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并对比了其与 PTSC 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本论文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模拟废水,摩尔比,混凝,电中和


第二章 聚硅酸钛(PTSC)的制备以及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均下降。可能是因为加入了大量聚硅酸而导致絮凝剂中 Ti4+离子的电中和能力减弱,造成混凝效果变差[76]。综上所述, Si/Ti 摩尔比应该在小于1 的范围内优化,因此选择为 0.1、0.5、1 三个水平进行后续响应面分析从而进一步优化 PTSC 的制备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肖;李伟;段晋明;;聚硅酸钛制备及其助凝特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2 高蕊;蒋进元;周岳溪;许吉现;曹春艳;付强伟;;聚硅酸铁制备优化及深度处理腈纶废水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3期

3 吴林后;俞静;王雪枫;程晓晶;;稳定剂乙酸钠对聚硅酸锌絮凝剂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10期

4 王雪枫;黄雪莉;李培;;聚硅酸锌絮凝剂的制备工艺及絮凝性能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3年01期

5 初永宝;孟霞;薛建利;;不同聚硅酸硫酸铁去除有机物及膜污染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7期

6 杨红丽;;聚硅酸硫酸铁的制备与絮凝性能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韩清芳;王雪枫;马凤云;;聚硅酸单金属盐絮凝剂结构性能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11年10期

8 杨宏丽;樊民强;;铁量、硅量与聚硅酸铁絮凝性能的关系[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9 冯晨;孙连鹏;郭彦娟;仇荣亮;;聚硅酸硫酸铁类混凝剂的混凝性能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0年06期

10 姜忠群;于水利;许霞;王冬光;;酸性介质对于聚硅酸铁混凝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曦光;李子宁;牛俊丽;;聚硅酸铝絮凝剂性能及稳定性研究进展[A];环境工程2017增刊2[C];2017年

2 张少松;张强;姚立忱;;聚硅酸氯化亚铁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应用[A];2008年中国精细化工协会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宝玉;;聚硅酸铝盐混凝剂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交流洽谈会论文集[C];1997年

4 操卫平;冯玉军;向波;;聚硅酸铝铁在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薛永亮;伍钧;杨刚;唐骁;张大忠;;聚硅酸铝铁—壳聚糖复合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A];四川省第十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伟;杨青青;刘冰枝;赵传靓;张正安;蔡娜;姜嘉贤;葛亚玲;郑怀礼;;聚硅酸硫酸锌铁絮凝剂的制备及形态分析[A];2015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35届年会论文集[C];2015年

7 缑星;刘德汞;曹书勤;;聚硅酸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对含Cd~(2+)废水的处理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吕丽萍;乔俊莲;;壳聚糖复配聚硅酸铝铁混凝去除水华优势藻铜绿微囊藻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1物理化学法[C];2016年

9 陈文纳;钟惠萍;李莉;杨军;李毅;;碱化聚合法聚硅氯化铝结构及效能的比较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孙剑辉;徐毅;;聚硅酸盐类絮凝剂的研究进展[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付英;聚硅酸铁(PSF)的研制及其混凝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全凤玉;基于互穿网络的有机/无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普;聚硅酸钛的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9年

2 杜聪;没食子酸型树脂吸附去除聚硅酸及动态吸附单硅酸[D];内蒙古大学;2019年

3 李志丽;聚硅酸铁深度处理腈纶废水混凝特性与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4 高蕊;聚硅酸铁制备及处理腈纶废水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5 张景香;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酸铁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邵俊;聚硅酸金属盐的絮凝性、稳定性和絮凝机理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蔷薇;聚硅酸金属盐处理含砷废水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8 许巍;聚硅酸硫酸铁锌絮凝剂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9 容凯;粉煤灰制备聚硅酸金属盐絮凝剂对废水处理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10 刘淑云;聚硅酸硫酸铜锌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造纸废水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0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0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6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