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声波团聚联合湍流聚并脱除细颗粒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15:26
【摘要】:近年来,在节能环保政策的大背景下,超低排放市场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局面,对燃烧源颗粒物的控制和脱除已成为能源与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声波除尘设备以其安装周期短,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远低于湿式电除尘技术等优势,在各类颗粒物预处理技术中脱颖而出。然而单纯的声波团聚技术还存在实际电厂应用效率较低等问题,所以应运而生产生多种联合团聚的技术。本文针对声波团聚与湍流聚并的联合团聚作用,进行了两部分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通过数值模拟手段,针对目前主流应用的湍流聚并器的结构,对设计的钝体和涡片进行优化选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对于加入不同形状钝体,团聚室内的流场和声场特性分布变化情况,最终选取扰流圆柱来产生大尺度湍流;选取闪电型涡片产生小尺度湍流。针对湍流聚并器中扰流柱的选取以及排列布置等问题,通过模拟仿真,分析扰流柱及涡片之间的间距与压降的关系、颗粒在湍流场中的速度变化等问题。第二部分,联合声波团聚与湍流聚并进行正交实验,同时分析声波频率、声压级、颗粒物浓度和颗粒停留时间四项因素对联合团聚的影响因子的大小,并确定最优化实验参数。本文对声波团聚联合湍流聚并脱除细颗粒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了团聚室内声场、流场的分布,并通过实验探索了各影响因素对联合团聚的作用。声波团聚联合湍流聚并技术在细颗粒物控制排放的工程应用中具有非常可观的未来。
【图文】:

分布情况,钝体,扰流,涡片


模拟结果与分析逡逑.1钝体形状对团聚器内流场特性分布的影响逡逑聚并器内流场特性的变化能反映湍流聚并的效果,扰流产生的速度梯度越逡逑涡流越强,越有利于湍流聚并。本节中给出了团聚室内流场的分布情况。逡逑流场采用k-s湍流模型。入口烟气以8.6m/s匀速通过直径42mm的管道稳逡逑入团聚室,通过上下两排扰流钝体后从尾部烟道流出。本节探究了在团聚逡逑加入圆柱型涡片、三角型涡片以及闪电型涡片后,团聚室内烟气流场特性逡逑情况,主要关注添加纯体后,流场内烟气速度的变化和扰流作用形成涡线逡逑化情况。逡逑F图2-3给出了添加三种不同形状钝体后,当烟气从入口管道进入团聚室逡逑散,,经过绕流钝体边缘时有明显的速度梯度产生,通过纯体后速度场又恢逡逑入口主流速度。从上文的叙述中,细颗粒群的湍流聚并主要发生在相邻的逡逑钝体之间,由于扰流作用颗粒群产生较大的速度梯度从而能有发生碰撞团逡逑

分布情况,钝体,流涡,分布情况


逦(b)逦(c)逡逑图2-3加入三种不同形状钝体后,团聚器内部烟气速度云图逡逑Fig.邋2-3邋Cloud邋velocity邋map邋inside邋the邋agglomerator邋after邋adding邋three邋different邋shapes邋of逡逑bluff邋body逡逑当烟气通过斜管进入团聚室内扩散,会因为扰流钝体的存在产生涡流。下逡逑图2-4给出的是无圆柱体绕流的团聚室内流场的涡线分布如图所示,并以此作逡逑为参照基准。逡逑等歐:';8£*小(l/s)逦°逡逑1800邋■-??—-—M.ji...邋邋邋.......逦"'邋t邋1'邋1邋1邋-逡逑1600邋-逦少逦.逡逑I:逦V邋.W=逡逑1200邋?逦■邋3邋117.44逡逑1000邋?逦1逦-邋n邋101.28逡逑800邋-逦1逦85.11逡逑600邋?逦-逦:邋3邋68邋95逡逑…逦H逦52.78逡逑400邋?逦?邋|邋36.62逡逑200邋*逦N逦20.46逡逑0邋*i邋I邋I邋上邋.丨逦1逦邋)邋..邋 ̄邋S邋4.29逡逑-1500逦-1000逦-500逦0逦500逦1000逦1500逡逑图2-4不添加钝体时团聚室内流涡线的分布情况逡逑Fig.2-4邋Distribution邋of邋flow邋vortex邋in邋agglomeration邋chamber邋without邋adding邋bluff邋body逡逑当在团聚室内加入扰流圆柱后,通过下图2-5中(a)、(b)、(c)比较,可逡逑以明显观察到,烟气经过绕流钝体会产生较大强度的涡流,其中扰流圆柱产生逡逑的涡流效应最为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忠;刘含笑;冯新新;李怀亮;邢振中;;超细颗粒物聚并模型的比较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2年03期

2 刘世平,李佟茗,贾绍义;两个液滴之间的聚并[J];物理化学学报;1995年11期

3 朱丽;王一平;胡彤宇;王丽霞;;双气泡间的聚并时间测量及其影响因素[J];化工学报;2007年06期

4 石中亮,姚淑华,申华,苏忠民;高氯酸根在聚并吡啶表面的吸附行为对导电性能的影响[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李永旺;赵长遂;吴新;鲁端峰;韩松;;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在磁场中聚并脱除机理[J];化工学报;2007年04期

6 韩洪升;董静宇;司明林;张瀚超;;聚并等流油气分离器优化试验[J];石油矿场机械;2013年10期

7 韩洪升;李霄峰;吕宁;赵淑红;;沉砂对聚并等流分离器的油水分离效果试验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2012年03期

8 孙治谦;金有海;王振波;于凯;胡佳宁;;高压高频动态脉冲电场参数对水滴聚并速率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9 石中亮,巫平松,王传胜;锂离子掺杂聚并吡啶对其电子性质的影响[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石中亮,姚淑华,申华,谢德民;聚并吡啶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忠;刘含笑;李怀亮;冯新新;邢振中;胡满银;高香林;;超细颗粒物湍流聚并理论与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王乐;曹洲榕;郑西朋;杨顺生;;三气泡上升聚并的数值模拟研究[A];2016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王悦柔;刘海龙;王军锋;张天昊;;电场作用下液滴在粘性油中聚并的行为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陈三君;吴奇霖;刘硕;许晶禹;;油滴在旋流场中的破碎与聚并研究[A];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5 胡佳宁;金有海;孙治谦;王振波;;电脱盐条件下水滴聚并过程影响因素初探[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6 王宇航;明平剑;;非等径液滴的聚并自弹跳特性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史仕荧;郑之初;梁楚楚;;油滴在柱形旋流器中聚并性能研究[A];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张韩虹;集聚并打通资源,形成突破性创新[N];江苏经济报;2018年

2 记者 李卫中 通讯员 任晓辉 孟亮;全省肾脏病专家聚并研讨学术[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3 何宝国;我省高新技术六月聚并展风采[N];科学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岳娟红;教育名家聚并研讨课堂教学[N];太原日报;2012年

5 首席记者 张东;体育盛事聚并州[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张剑雯邋实习生 王佳丽;专家学者会聚并州支招构建企业文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7 记者 李卫中邋通讯员 任晓辉 陈楠;专家聚并研讨超声诊断技术[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8 温玉星;22省、市专家聚并研讨供热体制改革[N];太原日报;2010年

9 记者 赵卫祥;“超细颗粒物PM2.5聚并器装置研发”在我市通过鉴定[N];长治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李卫中邋通讯员 任晓辉;全国颈椎外科专家聚并进行学术研讨[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伯军;乳液聚合中粒子聚并机理、动力学及其在单分散聚合物粒子制备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2 唐晓津;分散—聚并脉冲筛板萃取塔传质强化与模型化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魏超;流体颗粒聚并过程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4 孙治谦;电聚结过程液滴聚并及破乳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韩路长;多相反应器内流体颗粒传质、破裂分散和聚并行为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姜韶X;非牛顿流体中的气泡行为[D];天津大学;2007年

7 刘静如;非牛顿流体中多气泡相互作用、聚并与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4年

8 李东岳;搅拌反应器内液—液分散特性的CFD-PBM数值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9 冯俊杰;气液两相体系气泡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饶莉;液—液分散体系中液滴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媛媛;声波团聚联合湍流聚并脱除细颗粒物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2 黄争灿;超细颗粒物PM_(0.1)的涡聚并机理与效率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3 刘双;电场作用液滴聚并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年

4 林瑜茜;含表面活性剂液滴的聚并动力学特性[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5 张书斌;燃煤细颗粒物湍流聚并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吴康;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的细颗粒聚并器的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年

7 杨陈好;湍流聚并器中细颗粒聚并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8 刘含笑;燃煤超细颗粒物涡聚并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9 杨辉;双喷嘴连续气泡生成与聚并行为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6年

10 齐童;微通道内非牛顿流体中气泡破裂及聚并行为的模拟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00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00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b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