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的长期运行特征及其颗粒粒径的快速调整

发布时间:2020-03-25 20:48
【摘要】:好氧颗粒污泥和膜生物反应器都是减少设备占地面积,提高出水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两者的结合更是集两家之长。本实验在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中直接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的基础上,对已经稳定运行了383天的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erobic granular sludge-membrane bioreactor,AGS-MBR)进行研究,主要讨论刺激丝状菌生长是否能促进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粒径的增大及其机制。本实验采取人工模拟生活污水,碳氮磷比为100:5:1,实验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时间为前28天,此阶段反应器运行模式与之前完全一致,阶段二为28-56天,在28天时对反应器内污泥进行持续曝气刺激丝状菌生长,随后按阶段一模式正常运行。在整个实验期间实时记录反应器内溶解氧、温度、膜组件跨膜压差变化,每天测定反应器的出水水质指标,定时检测污泥的胞外聚合物浓度,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污泥变化,用激光粒度仪检测污泥粒度变化,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演替情况。经观察,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在长期稳定之后会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此时反应器对各项污染物处理效果都较好,污泥形态规则,大小分布较窄,但总体粒径也较小(平均粒径约为200μm)。在对反应器内污泥进行持续曝气后丝状菌获得了生长优势大量生长,其中反应器内最多的丝状菌是norank_p_Saccharibacteria,在阶段二期间处于绝对优势物种(占比超过50%)。刺激丝状菌生长之后,颗粒污泥粒径也随之增大,反应器内污泥粒径从200μm迅速增大到接近400μm,经检测,颗粒污泥的胞外聚合物和蛋白质/多糖的比值要高于絮状污泥,这是污泥颗粒化的重要原因。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的有机物处理效果一直很稳定,平均去除率达98.48%,而反应器脱氮除磷的能力则依赖于好氧-厌氧交替的环境,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7±4.6%和90.1±5.8%,且当颗粒污泥粒径增大时,反应器的脱氮除磷能力会更加稳定。此外,本实验还研究了停止运行20天的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重新自启动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比起最初反应器接种活性污泥的启动时间,重新自启动的时间要明显缩短,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好,污泥颗粒化时间短,证明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具有很好的恢复性能和运行稳定性。综上,本试验证明了刺激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内丝状菌的生长可以有效增大污泥粒径和强化反应器处理污染物的能力,且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及运行稳定性。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实时监测,用压力传感器和无纸记录仪实时记录膜组件跨膜压差的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的胞外聚合物含量,定时使用光学生物相的变化情况,定时使用粒径分析仪检测污泥粒径变化,用察反应器内污泥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对污微观观察。二为关于长期稳定运行的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停运后再次研究,在此实验开始之前,反应器研究稳定运行了 515 天,在反天对反应器出水及污泥性质进行常规指标监测,对好氧区和搅拌行实时监测,用压力传感器和无纸记录仪实时记录膜组件跨膜压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反应器内生物相的变化情况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示意图,实验装置,示意图,溶解氧


图 2-1 实验装置示意图Fig.2-1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device(1) 膜组件;(2) 曝气装置;(3) 气体转子流量计;(4) 空气压缩机 (5) 好氧区溶解氧探头;(6) 搅拌区溶解氧探头;(7) 螺旋搅拌桨;(8) 进水蠕动泵;(9) 压力传感器;(10) 出水蠕动泵;(11) 液体转子流量计;(12) 无纸记录仪;(13) 溶解氧仪。2.1.2 试验装置材料试验装置所需材料及其用途如表 2-1 所示。表 2-1 试验装置材料及用途Table 2-1 Materials and usages of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s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琳;;新型污水处理装置——膜生物反应器[J];给水排水技术动态;1996年01期

2 王震;黄武;胡程月;刘子仪;郭青鹏;;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四川化工;2018年06期

3 刘会应;冯志江;吴曼;刘文;张业中;戴捷;;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6年01期

4 任凯;;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06期

5 ;膜生物反应器中心在津成立[J];盐业与化工;2015年06期

6 张贤芳;凌琪;伍昌年;赵秋燕;方涛;鲍超;;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壳聚糖延缓膜污染的实验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7 王紫嫣;王荣昌;袁红丹;;硝化-膜生物反应器去除双酚A的机理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01期

8 王光辉;张国亮;吴涛;;膜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及运行优化[J];广东化工;2014年13期

9 宝青娜;姜越;;萃取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17期

10 冉全;;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3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靳志军;;膜生物反应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沉浸式膜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开发[A];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伍昌年;汤利华;;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措施[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祥;魏源送;樊耀波;刘俊新;;膜生物反应器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杨楠;邢卫红;徐南平;;一体式气升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邓春华;李方;李俊;奚旦立;;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性能[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叶萌;杨波;王君翔;;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8 徐农;徐南平;;管式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操作条件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刘锦霞;顾平;;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中膜污染控制的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杨期勇;;颗粒填料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开发[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危丽琼;膜生物反应器迎来黄金十年[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尹玲玲;“小设备”闯出“大天地”[N];南昌日报;2017年

3 吕东锦 记者 庄艳;加大环保投入 助力美丽南昌建设[N];南昌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吴德强;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船上废水[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蔡忠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高效环保[N];中国化工报;2011年

6 积轩;汉姆沃斯为两艘豪华游船配套薄膜生物反应器[N];中国船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静 通讯员 孙云;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把污水变资源[N];中国水利报;2007年

8 郭薇;新加坡膜生物反应器进军中国市场[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中国膜工业协会 张保成;备受关注的膜生物反应器[N];中国化工报;2001年

10 张保成;膜生物反应器引起关注[N];中国化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s,

本文编号:2600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00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2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