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对斜生栅藻急性毒性预测模型—生物配体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图文】:
子 M2+(Cu2+)与鱼鳃表面的结合方式的Toro 等[20])onceptual model of M2+(Cu2+) binding atenvironment07 年使用生物配体模型制定淡水环是用 Ca 和 Mg 硬度浓度来计算的 和 Mg 硬度对铜的急性毒性进行预
15注:各图纵坐标表示 72h-EC50Cu2+,横坐标表示溶液中各阳离子的活度,并作线性分析,误差代表 95%置信区间。图 2-1 各阳离子活度与 72 h-EC50Cu2+关系图,其中各图分别代指阳离子如下:Ca2+(a)、Mg2+(b)、Na+(c)、K+(d)、H+(e)、pH(f);Figure 2-1. 72 h-EC50Cu2+for S. obliquus as a function of the chemical activity of Ca2+(a), Mg2+(b), Na+(c), K+(d), H+(e), and OH-(f).图 2-1e 表明,pH 值从 5.58 升高到 7.28 时,72 h-EC50Cu2+由 2094 降至 83.6nM(20.05 倍)。但当 pH 值从 7.28 进一步升高到 7.76 时,72h-EC50Cu2+则无明显变化。两个区域构成完全不同的线性关系:当(H+)在 1.7E-7M 和 2.6E-6M 之间(pH=5.6~6.8)时,(H+)与 72h-EC50Cu2+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斜率偏低为 0.47;当(H+)在大于 1.7E-7M(pH<6.8),(H+)与 72 h-EC50Cu2+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斜率偏高为 5.67。在考虑离子竞争时,(H+)活度较大,即 pH = 5.6~6.8 会更加重要[58],因此,选择这个区域的线性关系来代表(H+)与 72 h-EC50Cu2+之间的线性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美玲;孙玉帅;张雪;张玉苗;;斜生栅藻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研究[J];绿色科技;2019年18期
2 陈蔚洁;杨爱江;胡霞;李聪;王丽;;斜生栅藻对不同形态锑胁迫的响应及抗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8年04期
3 李钒;周平;张文静;王继红;;20%异VA唑草酮悬浮剂对斜生栅藻生长抑制的研究[J];现代农药;2018年06期
4 张玉琳;王应军;李伟雨;刘舒心;;固定化斜生栅藻净化畜禽废水中氨氮和磷的影响因素[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5 唐莉,,李家熙;藻吸附金属离子的研究──斜生栅藻富集金[J];岩矿测试;1994年03期
6 钱凯先;洪英;;银对几种藻类的毒性浓度及其积累[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7 杨宋琪;韩梓霞;赖金霞;杨生辉;罗光宏;;5-氨基乙酰丙酸对不同温度下斜生栅藻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8年05期
8 韩松芳;金文标;涂仁杰;周旭;陈洪一;;基于城市污水资源化的斜生栅藻室外培养条件优化[J];中国油脂;2017年11期
9 阎海,雷志芳,叶常明;斜生栅藻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胺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严国安,李益健,张忠新,胡玉波,王志坚;汞对固定化斜生栅藻净化污水及其生理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卫丹;黄若男;胡晓娜;张淑娴;刘惠君;;异丙甲草胺对斜生栅藻的选择性水生毒理研究[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冯萃敏;李莹;;水杨梅根浸提液对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A];水系统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第七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秦山;刘国祥;胡征宇;;斜生栅藻细胞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与代谢[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温文科;吴建勇;康银花;吴海龙;何培民;;悬浮泥沙与斜生栅藻的共同作用对亚洲苦草光补偿点的影响[A];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方冰芯;梁幼;程丹汝;张学胜;;三种多氯代二苯硫醚(PCDPSs)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6 门玉洁;李锋民;胡洪营;;芦苇化感组分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生长的影响[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葛会林;刘树深;朱祥伟;;三聚氰胺的微板荧光藻毒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卿人韦;秦捷;兰利琼;傅华龙;;缺磷胁迫对藻类碱性磷酸酶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许海;朱广伟;秦伯强;;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研究[A];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张敬键;吕雪娟;李爱芬;万凌琳;吴洪;尹顺吉;张成武;;微藻细胞油脂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松芳;城市污水中斜生栅藻产脂促进条件及作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邓平;三种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的化感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3 陈慧;三种典型手性污染物对绿藻和拟南芥的毒性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许海;河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与富营养化控制因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金香琴;多环芳烃胁迫对淡水生物种群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晨;几种农药生物富集和消解行为的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沈俏会;基于产油微藻的污水深度处理及过程调控[D];浙江大学;2015年
8 冉炜;农业土壤中化肥氮的形态转化机理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琴;五种水生植物浸提液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徐潇;铜对斜生栅藻急性毒性预测模型—生物配体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3 于叶;水介质中C_(60)纳米颗粒对藻类的作用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4 杜春蕾;纳米颗粒物对水生生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5 卿纯;血根碱对拟柱孢藻和斜生栅藻生理特性和二者之间竞争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6 张星星;UV-B胁迫对斜生栅藻诱导型防御及种间竞争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7 何飞飞;内波中光照波动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8 申广珠;环境因子对斜生栅藻脱盐和产油机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9 汤恒星;棕鞭毛藻关键组分分析及对中华拟同形n灥挠跋靃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10 石清;纳米三氧化二铁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14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1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