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铅污染不同粒径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植物转运

发布时间:2020-04-09 23:18
【摘要】:土壤是人类生态圈的支撑系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重金属成为排放污染物中重要的成分。这些排放的污染物会随着大气干湿沉降进入土壤环境,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生物蓄积的起点,吸收和利用土壤环境中的的重金属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和传递,威胁生态环境安全,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类健康。不同粒级土壤重金属赋存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植物效应不同,这也是目前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取陕西某涉铅污染区域土壤为研究样本,通过湿法提取土壤不同粒径的微团聚体(50-250μm、5-50μm、1-5μm、1μm)组分,表征各组分物理化学特征及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性与行为,展开土壤细颗粒(1μm)组分重金属暴露的植物迁移水培试验,研究不同粒级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行为等特征规律,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涉铅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健康评估与污染物治理等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铅污染土壤中,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土壤pH、比表面积、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显著升高,石英、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减少,方解石、绿泥石等次生矿物增多,晶型物质减少,非晶型物质增多,铅元素主要以单质铅的形式存在且多存在于小粒径土壤中,与蓄电池生产工业有关。(2)修正的BCR法连续提取铅污染土壤各粒级组分重金属形态结果表明,各元素在环境中的活性按照从大到小排列:PbMnCuZnNiCoCr。随着粒径的减小各形态的元素含量明显升高,其中,超过95%的重金属铅都属于前三态,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可氧化态铅含量显著升高,说明研究区土壤铅活性很强,容易在环境中迁移,且重金属铅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与其土壤粒径密切有关。各粒级组分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1μm(401.42,极强风险)1-5μm(357.84,极强风险)原土(327.49,极强风险)50-250μm(262.17,极强风险)5-50μm(183.61,极强风险),随着土壤粒径尺寸的减小,各粒级组分的活性和环境风险明显升高,尤其通过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可以知道,1μm土壤组分中污染元素Pb和Cu具有更大的迁移系数和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必须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3)不同浓度电解质下的土壤细颗粒溶液实验发现,土壤细颗粒水合粒径随时间增加,细颗粒的有效粒径都是先快速增长然后缓慢增长进入一个平台,最终达到平衡状态。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土壤细颗粒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量(pH=6.5),模拟热力学吸附模型,发现土壤细颗粒对Pb2+、Cu2+、Zn2+的吸附属于吸热反应,对Sb3+的吸附属于放热反应,Pb2+,Zn2+,Sb3+趋向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Cu2+趋向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Cu2+、Zn2+、Sb3+三种金属离子的存在促进了土壤细颗粒对铅离子的吸附。此外,根据解吸率可以知道土壤细颗粒对四种金属离子的解吸程度不同,Sb3+容易从土壤细颗粒中解吸进入环境中,解吸率最高可达71.13%,Pb2+,Cu2+,Zn2+解吸率最高不到10%,不易从土壤细颗粒解吸进入水环境。(4)不同浓度铅污染土壤细颗粒溶液培养下,玉米幼苗的生物量随暴露液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少,幼苗含水率没有显著变化,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生态毒性效应;玉米幼苗的各根系形态总体上随暴露液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且最高浓度土壤细颗粒溶液各根系形态数据小于空白对照组,说明高浓度铅污染土壤细颗粒溶液已经开始对玉米幼苗生长产生胁迫作用。玉米幼苗地下部随着铅污染土壤细颗粒溶液浓度的升高,钾离子渗漏速率增加,说明不同处理条件会引起玉米幼苗根系细胞膜完整性受损。实验暴露7d的玉米幼苗体内铅含量随着暴露梯度中铅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迁移系数呈降低趋势,说明铅更容易在玉米幼苗根系积累而不是向地上部传递。另外,玉米幼苗实验中,重金属Mn、Zn地上部含量高于地下部,说明它们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并向上传递;重金属Cu、Ni、Co、Cr地上部含量低于地下部,说明这些元素容易被根系吸收后累积在地下部而不容易向地上部分转运。
【图文】:

地球化学循环,血铅


第一章引言逡逑肾损伤、氋血压和神经系统症状(抑郁、困倦、脑病),最终可能导致抽搐或死逡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邋Health邋Organization,WHO)邋2009年发布的《全球逡逑康风险》报告[8],推测因铅暴露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约14.3万例,用伤残调逡逑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邋life邋year,邋DALY)来衡量占全球疾病负担的0.6%。通逡逑对我国2005-2014年十年间的血铅超标事件分析发现[11],我国血铅超标事件数量逡逑总体呈波状增长趋势,铅冶炼厂和铅蓄电池企业是血铅超标事件的主要污染源,逡逑童和职业人群是血铅超标事件的主要受害者。逡逑分解逦分解逡逑 ̄

统计图,血铅,统计图,事件


第一章引言逡逑肾损伤、氋血压和神经系统症状(抑郁、困倦、脑病),最终可能导致抽搐或死逡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邋Health邋Organization,WHO)邋2009年发布的《全球逡逑康风险》报告[8],推测因铅暴露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约14.3万例,用伤残调逡逑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邋life邋year,,邋DALY)来衡量占全球疾病负担的0.6%。通逡逑对我国2005-2014年十年间的血铅超标事件分析发现[11],我国血铅超标事件数量逡逑总体呈波状增长趋势,铅冶炼厂和铅蓄电池企业是血铅超标事件的主要污染源,逡逑童和职业人群是血铅超标事件的主要受害者。逡逑分解逦分解逡逑 ̄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3;X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磊;童仕唐;朱小涛;杨宝滋;王大春;李振昌;;含铅土壤中铅的浸出行为[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5年05期

2 李小平;刘献宇;刘洁;徐长林;杨蕊;王继文;王怡凡;汪瑶;王丽娜;周骞;;典型河谷城市儿童土壤与灰尘铅暴露风险[J];生态毒理学报;2015年02期

3 孙培德;张柯柯;方婧;金光;;土壤颗粒对纳米TiO_2悬浮稳定性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4 Lijuan Zhao;Jose R.Peralta-Videa;Bo Peng;Susmita Bandyopadhyay;Baltazar Corral-Diaz;Pedro Osuna-Avila;Milka O.Montes;Arturo A.Keller;Jorge L.Gardea-Torresdey;;Alginate modifies the physiological impact of CeO2nanoparticles in corn seedlings cultivated in soi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年02期

5 王凯;凌其聪;;武汉市城市土壤重金属粒径分布特征[J];环境化学;2013年12期

6 吕玉桦;孔婷;让蔚清;;2004-2012年我国血铅超标事件的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11期

7 赵钰;董黎明;张艳萍;孙啸涛;;北京道路尘土与土壤植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9期

8 季静;王罡;杜希龙;金超;杨海兰;柳洁;杨秋玲;思尼;李晶;常彩涛;;京津冀地区植物对灰霾空气中PM2.5等细颗粒物吸附能力分析[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年08期

9 郑顺安;陈春;郑向群;梁军锋;刘潇威;沈跃;李松;;污染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铅的富集特征及其与叶类蔬菜铅吸收之间的相关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王楠;姚佳佳;高彦征;刘娟;;黄棕壤中不同粒径组分的提取分级与表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文彦;土壤天然纳米颗粒提取及其性质和环境行为的表征[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屈银东;钼-二硒化钼核壳型纳米结构实现高效析氢[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杜;生物质焦油的超临界萃取和分离纯化的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洁;涉铅污染土壤抗铅细菌分离、鉴定及其热力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鉴霖;缙云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5 王小静;不同粒径颗粒物对长江、黄河输送重金属的贡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封文强;CuO纳米颗粒对玉米的毒性效应及其在玉米体内的吸收和转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朱蕊;土壤中无机纳米颗粒提取、表征及其重金属吸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范明霞;对焦化纯苯进行脱硫精制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1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21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