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汽油压燃(GCI)燃烧过程和碳烟排放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14:31
【摘要】:汽油压燃(Gasoline Compression Ignition,GCI)低温燃烧具有实现内燃机高热效率和低排放的潜力,是当前内燃机研究的热点。但GCI燃烧模式也存在小负荷燃烧稳定性差、大负荷碳烟排放高及燃烧反应速率快带来的压力升高率和爆发压力高等问题,需要在探明其燃烧机理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途径。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针对GCI燃烧模式开展燃烧过程及碳烟排放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期揭示GCI燃烧和碳烟排放生成机理,为探索改善GCI燃烧及碳烟排放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Converge软件建立GCI燃烧过程的CFD仿真模型,系统开展GCI燃烧过程和碳烟生成演化历程的多维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在定容燃烧弹装置上对比了三种多步现象学碳烟模型在喷雾燃烧过程中的碳烟预测性能,并结合实际发动机对GCI燃烧和碳烟生成过程进行试验验证。针对光学发动机开展的GCI燃烧模拟研究表明,通过喷射策略控制实现合理的混合气浓度分层可同时获得较好燃烧性能和较高的IMEP;晚喷条件下形成的高混合气浓度分层有利于促进自燃着火和抑制压力升高率,但碳烟排放高;早喷条件下形成的低混合气浓度分层虽然有利于提高燃烧等容度和降低碳烟排放,但燃烧反应速度过快,导致较高的压力升高率;随喷射时刻的推迟,缸内着火和燃烧进程呈现从类似HCCI的均质燃烧逐渐向部分预混扩散燃烧转变的特征。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基于一台重型柴油机改造的单缸GCI发动机建立了CFD计算模型,在大负荷工况下系统研究了不同汽油替代物、碳烟模型和喷油策略等对GCI燃烧和排放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组分TRF汽油替代物模型耦合Gokul碳烟排放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与单次喷射策略相比,大负荷工况下采用两次喷射策略在拓展发动机稳定运行范围和降低碳烟排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预喷可使燃烧相位提前,有利于提高IMEP和热效率;两次喷射耦合EGR策略可在保持主喷燃油燃烧相位的同时延长预喷滞燃期,有效降低压升率,且碳烟排放随预喷比例和主预喷间隔的增加而降低。两次喷射结合一定比例EGR(低于30%),可使发动机在保持较高热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压升率和碳烟排放。
【图文】:

对外依存度,机动车保有量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开展内燃机制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机广泛使用给社会带来了飞速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极源和环境带来了日益凸显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汽车和保有量迅速增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编写的年报(2017)》[1]显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2.95 亿辆机为动力源。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对石油扩大,消费持续增长。我国国内成品油消费量逐年增加, 6.2%,2015 年已达到 3.38 亿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消费国。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石油储藏量巨大,但是限油气资源品质等原因,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资源比例不高的大量消耗,可开采的石油也逐渐减少。据国土资源部公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 35 亿吨,石油资源面临日益短缺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如图 1-1 所示。

燃烧方式


I 燃烧方式的提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一直是内燃机技术发展的目标。气道喷射汽油机气和火花塞点燃的方式,在燃烧过程中碳烟生成极低,但是缸内的大量 NOx 产生,同时火焰无法传播到活塞环等狭隙区域以及壁面使排气中含有较高比例的 HC 和 CO 等不完全燃烧产物。柴油机具比,,并且采用缸内直喷的方式减少了节气损失等因素,相对于汽油热效率。然而传统柴油机的扩散燃烧所带来的碳烟与氮氧化物折中燃烧方式存在排放控制难题。研究表明,燃烧过程中混合气浓度及放具有决定性作用,如图 1-2 所示。为了打破传统燃烧方式的限制应路径,人们提出了低温燃烧(Low Temperature Combustion,LTC内燃机低温燃烧方式能够明显减少 NOx 和 PM 排放的同时,降低典型的 LTC 燃烧方式有均质压燃(Homogeneous charge compHCCI)[11],预混充量压燃(Premix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4],部分预混压燃(Partly Premixed Compression Ignition,PPCI)可控压燃(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18-20]等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4;X7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星宇;管斌;李珂;林赫;;钾铜铈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碳烟颗粒的研究[J];柴油机;2017年04期

2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基于碳烟表面活性的多步碳烟生成机理研究柴油机碳烟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通报;2014年14期

3 毕小杰;刘海峰;李佳峰;乔信起;;现象学碳烟模型的发展及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4 杜曹剑,戴维·基特森;柴油机中碳微粒氧化率的测量[J];内燃机学报;1988年03期

5 陈亮;成晓北;颜方沁;鞠洪玲;陈国华;;基于改进的详细碳烟模型的柴油燃烧碳烟颗粒物的生成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3年03期

6 陈亮;成晓北;颜方沁;董世军;陈国华;;柴油燃烧碳烟生成特性的计算和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8期

7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基于平均反应率的现象学碳烟氧化模型研究及应用[J];内燃机学报;2008年02期

8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郑媛媛;;碳烟氧化模型的研究及在车用柴油机中的计算应用[J];汽车工程;2007年08期

9 成晓北;黄荣华;鞠洪玲;王兆文;;柴油机碳烟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07年08期

10 刘金武;龚金科;谭理刚;高为国;倪小丹;钟志华;;直喷柴油机碳烟生成和氧化历程的数值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明锐;李帆;郭冠伦;;碳烟成核过程中菲分子碰撞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C];2016年

2 成晓北;黄荣华;鞠洪玲;王兆文;;发动机碳烟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碳烟氧化模型的研究及在柴油机中的计算应用[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昭良;李倩;王晓;张业新;辛颖;;负载钾的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的普适中间物种和机理[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5 张晓敏;王仲鹏;李倩;王立国;张昭良;;镧锡烧绿石纳米球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碳烟颗粒燃烧[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6 张昌华;鲜雷勇;李萍;;消光法研究煤油燃烧的碳烟产率[A];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7 覃建果;魏小林;郭啸峰;李腾;;甲烷/空气高压燃烧层流扩散火焰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门勇;纪飞;王金果;程立;安炜;;柴油机尾气碳烟消除锰基催化剂的形貌效应研究(9)[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9 冯伟;史强;谷丰收;王铁;李国兴;;柴油机碳烟对活塞环-缸套摩擦润滑影响的研究[A];内燃机科技(高校篇)——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辛颖;杨曦;蒋品;张昭良;;量子点级铈基燃油添加型催化剂去除碳烟颗粒物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百川;我攻克柴油机后处理关键技术[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特约记者 谷学涛 记者 冷春放;碳烟没了 村民乐了[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石三;德国研制 达“欧6”标准油料[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亮;正丁醇掺混对柴油火焰中碳烟浓度和形貌特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刘近平;柴油机碳烟颗粒物生长演变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3 颜方沁;柴油及含氧混合燃料燃烧碳烟微观形貌与结构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4 赵洪雪;缸内直喷汽油机喷雾特性及碳烟生成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5 熊刚;煤和生物质燃烧碳烟生成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彭小圣;催化与高频放电耦合催化同时去除氮氧化物和碳烟[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7 隋丽娜;柴油机尾气碳烟氧化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活性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英杰;富氧环境下碳烟还原NO_x的微观反应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胡恩柱;生物基燃油碳烟摩擦学特性及摩擦诱导其结构转变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吴毅峰;大豆生物柴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燃烧与碳烟排放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兆军;改性Ag基催化剂用于碳烟颗粒催化氧化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杜童飞;基于消光法的水蒸气对层流扩散碳氢火焰碳烟分布特性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韩煦;汽油压燃(GCI)燃烧过程和碳烟排放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4 吴亚;EGR分层对缸内污染物生成的光学诊断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5 曹文健;氧浓度对甲烷/乙烯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生成及温度的影响[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6 王鹏飞;磁场作用下呋喃类汽油替代混合燃料燃烧生成碳烟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刘太峥;特定形貌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碳烟燃烧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8 谭俊彬;大孔Fe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与同时消除碳烟和NO_x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9 朱洪健;CTAB辅助合成铈基固溶体催化氧化碳烟和CO[D];济南大学;2018年

10 王伟;辛酸甲酯与正丁醇混合燃料的碳烟生成和转变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2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22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