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对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镉的稳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05:22
【摘要】:重金属由于其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体环境和生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乌梁素海地处内蒙古黄河河套平原,其水质安全关系地区用水安全。近年来,乌梁素海受重金属污染严重,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固定化是减少污染的关键。固定化技术利用稳定剂和重金属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流动性,从而实现对受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以高原寒旱区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选取生物炭(Biochar,BC)、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和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Biochar-suppor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BC-nZVI)为稳定剂,对沉积物中的镉(Cd)进行固定化研究,结果对寒旱区湖泊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修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高温限氧热解法制备BC,液相还原法制备nZVI和BC-nZVI。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稳定剂进行表征。此外,通过批次实验确定了稳定剂BC-nZVI的最佳铁炭比及投加量。结果表明,当铁炭比nZVI/BC=1:3,投加量为0.05g,且老化时间为35 d时,BC-nZVI对Cd的固定效果最好,此时沉积物中Cd的残渣态含量增加了52.10%。为模拟乌梁素海实际环境,选择上覆水中磷浓度、共存离子、温度和腐殖酸(HA)含量等因子作为影响因素,考察了BC、nZVI和BC-nZVI三种稳定剂对沉积物中Cd的固定效果。研究表明,上覆水溶液中含磷可以使Cd的固定效果增强,尤其是当水中磷浓度为0.02 mg/L时,BC-nZVI对Cd的固定效果最好,残渣态增加了77.44%。通过研究Cl~-、HCO_3~-、Cu~(2+)和Zn~(2+)对Cd固化的影响,发现Cl~-、HCO_3~-和Zn~(2+)的存在更有利于Cd的固化,Cu~(2+)的存在对固定Cd不利,尤其是Cu~(2+)在较高浓度(10 mM)时,增加了Cd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在考察温度对Cd固定的影响时,同时测定了沉积物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值、有效磷含量以及Cd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BC和BC-nZVI的加入均可使沉积物的pH值增加,ORP值先增加后减少,有效磷含量增加。同时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BC-nZVI对Cd的固定效果最好,特别是在0°C和30°C时,残渣态含量增加了25.44%和38.67%,Cd的流动性显著降低。考察HA的添加对Cd固定化影响时,发现添加HA可以使得稳定态Cd含量增加,BC-nZVI使Cd的残渣态含量增加了69.86%。酶活性是评估沉积物修复效果的指标之一。因此,文中还分析了在不同HA含量下,BC、nZVI和BC-nZVI对沉积物中生物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测定沉积物中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E)和碱性磷酸酶(AKP)三种酶的活性发现CAT变化不明显,UE活性和AKP活性增加,且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与HA含量并无明显相关性;同时还可推断出,HA的添加有利于沉积物的修复。实验研究发现三种稳定剂的加入均可使部分Cd从不稳定态转化为稳定态,其中BC-nZVI的效果最好。通过固定化处理降低了Cd的流动性,为乌梁素海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文】: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对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镉的稳定化研究


乌梁素海平面位置示意图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对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镉的稳定化研究


沉积物采样点布设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24;TB383.1;O614.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江遐;吴林春;张军;王陈丝丝;于倩倩;彭毅;马友华;;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12期

2 张颖纯;王伟;;纳米零价铁颗粒除磷反应机理[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3 赵胜男;李畅游;史小红;张汉蒙;王爽;;乌梁素海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活性及环境污染评估[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3期

4 朱青青;王中良;;中国主要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2年03期

5 王亚平;王岚;许春雪;季俊峰;王苏明;;pH对长江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Pb释放行为的影响[J];地质通报;2012年04期

6 刘俊廷;潘红捷;赵锁志;钟仁;刘寅彪;赵金钟;樊永刚;;内蒙古乌梁素海底泥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J];地质与资源;2010年04期

7 张晓晶;李畅游;张生;史小红;李卫平;;呼伦湖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8 杨卓,李贵宝,王殿武,崔惠敏,商同钊;白洋淀底泥重金属的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9 周礼恺,张志明;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J];土壤通报;198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胜男;乌梁素海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存在形态数值模拟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健;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矿山废水中Cu~(2+)和Cr~(6+)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23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23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