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典型藻华种东海原甲藻碳同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10:52
【摘要】:东海原甲藻是我国近岸海域的代表性浮游植物藻华种。该种在我国东南沿海频繁引发大规模藻华,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对沿海海域生物资源、水产养殖以及公众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尽管目前对其形态分布、生理生态、分子鉴定以及表达序列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其碳同化机制的研究尚未开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其藻华形成机制的认知。本论文以东海原甲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qPCR、稳定同位素比质谱和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东海原甲藻的碳同化机制及其对不同环境的响应机理,重点研究不同CO2浓度、不同温度以及不同氮培养条件下,参与调控C3和C4同化途径的基因及其表达,结合碳同化酶活性和自然丰度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东海原甲藻碳同化途径对不同环境条件变动的响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研究了不同CO2浓度条件下东海原甲藻的碳同化机制。东海原甲藻既可以利用HCO3-也可以利用CO2,但对二者利用的优先性存在差异。充气条件下CO2充足,东海原甲藻优先利用CO2作为无机碳源,藻细胞生长到达稳定期时的细胞密度更高,且细胞活力更高;不充气条件下,水体中无机碳浓度随生物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此时东海原甲藻同时利用CO2以及HCO3-,细胞的碳酸酐酶(C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PEPCK)的表达量和酶活性均显著上调,藻细胞颗粒性有机碳的δ13C比重增加且接近于海水中δ13C比重,证明东海原甲藻细胞中存在C4途径,且在低CO2浓度时高表达;(2)比较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东海原甲藻的碳同化机制。东海原甲藻在19℃~28℃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不同温度下藻细胞的生理状态以及碳同化机制存在差别。当温度在19℃~25℃范围内变动时,升温将导致藻细胞的生长速率以及细胞活力显著增加,细胞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降低,同时CA、PEPC和PEPCK的表达量和酶活性均升高,表明升温导致东海原甲藻碳浓缩机制(CCM)和C4途径均显著上调;细胞内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基因表达量降低而酶活性增加,低温条件下RubisCO的转换速率降低,需要增加表达量来满足其光合固碳需求。温度继续增加至28℃时,东海原甲藻细胞生长速率不变,细胞活力显著降低,细胞内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增加,同时RubisCO、CA、PEPC以及PEPCK的表达量和酶活性均降低。这些结果表明,25 ℃为东海原甲藻的最适生长温度;(3)比较研究了氮限制以及不同氮源条件下东海原甲藻的碳同化机制。氮限制显著降低了东海原甲藻细胞的生长速率、细胞活力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等,同时RubisCO、CA、PEPC和PEPCK的表达量及酶活性均显著降低。东海原甲藻能够有效利用硝酸钠、氯化铵和尿素维持细胞生长,东海原甲藻细胞生长速率、细胞活力、光合色素含量以及细胞内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别,但其碳同化途径表达模式存在显著不同。以硝酸钠和氯化铵为氮源时,藻细胞的碳同化途径无显著差别;以尿素为氮源时,CA、PEPC和PEPCK的表达量及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而RubisCO的表达量及酶活性则保持不变,表明东海原甲藻可以利用尿素降解生成的CO2,并显著下调胞内无机碳浓缩途径的基因表达。
【图文】:

生理响应,藻细胞,稳定期


ceSm,,2下的东海原甲藻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别(P>0.05),,第6天开始二者生长开始出现逡逑差别,充气体系中的藻细胞密度(44,950邋cells/mL)略低于不充气体系(57,600逡逑cells/mL),同时二者都进入指数生长期。未充气体系的东海原甲藻第9天到达稳逡逑定期,藻细胞密度为131,100邋cells/mL,随后缓慢下降至73,333邋cells/mL;充气体逡逑系中的东海原甲藻则在第11天到达稳定期,稳定期的藻细胞密度为227,000逡逑cells/mL,到达稳定期后的生物量较为平稳,保持在22,000邋cells/mL,只在生长逡逑末期出现少量下降,且其稳定期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未充气体系(P<0.05)(图逡逑2.2.1)。逡逑每天相同时间取样测定不同培养体系的PS邋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逡逑培养初期两组藻细胞的Fv/Fm基本相同且保持相对恒定(约0.63),第4天起未逡逑充气体系的Fv/Fm开始下降,直至第14天下降至0.47。充气体系的Fv/Fm则始逡逑终保持在0.68左右,只在培养末期下降至0.59邋(图2.2.1)。逡逑0.9逡逑

浓度,比重,碳稳定同位素,机制研究


第2章不同C02浓度条件下东海原甲藻碳同化机制研究2.3.2碳稳定同位素比值逡逑两种培养体系中东海原甲藻S13C初始值均为-18.44%。,未充气体系的S13C前4天基本保持在-18.71%。,从第5天开始增加直至第9天到达稳定,稳的比重为-13.54%。,至培养第12天出现轻微下降,其S13C比重最终为-15.70于充气体系,其S13C比重前4天缓慢下降直至-22.36%。,从第5天起保持稳定,达到稳定状态时的SnC比重为-21.95%。(图2.2.2)。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孙军;郭术津;;甲藻的异养营养型[J];生态学报;2011年20期

2 张传松;王江涛;朱德弟;王修林;李京;;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过程中营养盐作用初探[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3期

3 王山杉;刘永定;邹永东;李敦海;;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调节与适应[J];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4 滕亚娟;;不同氮源对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6年04期

5 吕颂辉;李英;;我国东海4种赤潮藻的细胞氮磷营养储存能力对比[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6 ;Effect of CO_2 concentrations on the activity of photosyn-thetic CO2 fixation and extra-celluar carbonic anhydrase in the marin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年23期

7 邹定辉,高坤山;大型海藻类光合无机碳利用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1年05期

8 王正方,张庆,吕海燕;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J];海洋与湖沼;2001年01期

9 蔡德陵,毛兴华,韩贻兵;~(13)C/~(12)C比值在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海洋植物的同位素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石琦;硅藻对阳光UV辐射和CO_2浓度升高的光合响应[D];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

2 柴小颖;光照和温度对三峡库区典型水华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9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29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e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