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黄丝藻的多糖提

发布时间:2020-04-23 00:03
【摘要】:丝状微藻由于容易采收、耐轮虫污染,是目前微藻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本实验以一株高含糖的丝状微藻黄丝藻为出发藻种,优化了黄丝藻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初步探究了黄丝藻粗多糖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进一步将此株高糖黄丝藻应用在食品化工园区废水资源化处理中,在实现废水净化的同时得到富糖黄丝藻生物质。研究发现,黄丝藻Tribonema sp.经过9 d培养,通2%CO_2条件的黄丝藻生物量可达到4.25 g/L,总糖含量高达50%。热水提取-乙醇沉降法提取该株黄丝藻多糖的最优条件为:温度80℃、时间2 h、浸提液pH为9,液料比0.5:1 mL/mg,在此条件下黄丝藻多糖得率可以达到27.25%。采用DEAE-纤维素阴离子柱分离多糖,粗多糖主要为一种组分。该粗多糖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0.31:0.26:0.40:0.42:1.00:0.47;糖醛酸含量为14.57%,硫酸基含量为42.21 mg/g;红外光谱显示该黄丝藻多糖具有多糖的一般特征,属于α-糖苷键构型的多糖。此外,该株黄丝藻多糖具有一定体外抗氧化活性,在0~2.0 mg/L浓度范围内,随着黄丝藻多糖浓度的增加清除作用和还原力均提高,呈现剂量效应,多糖浓度为1.0 mg/mL时的超氧化物自由基的去除率可达69.52%,浓度为0.6 mg/mL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去除率可达61.89%。将该株黄丝藻Tribonema sp.应用于食品香料-苯乙酮模拟废水以及食品化工园区实际废水的资源化处理研究中。探究了黄丝藻在模拟废水中的生长状况以及对香料苯乙酮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100 mg/L苯乙酮、通2%CO_2试验组的黄丝藻的生物量可达到中4.0 g/L,CO_2可以提高黄丝藻对苯乙酮的耐受,并不影响丝状藻细胞的物质组成。经过9 d的处理,苯乙酮初始浓度小于200 mg/L试验组中的苯乙酮被完全去除。推测苯乙酮降解过程中可能是先转化为α-甲基-苯乙醇,进而再转化为苯酚,最终被降解完全。在真实食品化工园区废水中,将黄丝藻Tribonema sp.的培养与传统废水处理的厌氧/好氧(A/O)工艺相结合,选择一级澄清池、厌氧和厌氧/好氧三个阶段的废水作为黄丝藻的培养液。结果表明,厌氧流出水中黄丝藻具有最佳的生长状态和最好的废水处理效果,其生物量、COD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4.4 g/L、98.4%和96.8%,在此条件下,黄丝藻总糖量高达49.6%,含油量高达36.1%,C16:1(棕榈油酸)占总脂肪酸的50%左右。因此,黄丝藻培养与传统厌氧处理相结合可以有效减少好氧曝气的能量投入,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高糖黄丝藻生物质可用于食品、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原料。
【图文】:

物质交换,信号转导,微藻,黄丝藻


图 1.1 藻际环境中菌-藻之间可能存在的的物质交换、信号转导ig. 1.1 The possible substance exchange, signal transduction between bacteria amicroalgae in an interalgal environment藻特点与优势,微藻的开发应用主要集中在单细胞微藻,多选用螺旋藻、小球藻能力强、生长快和耐污的微藻种类[2],但尺寸较小的单细胞微藻易生生物的侵害,而且其采收成本较高,因此开发工业应用性强的藻发展的关键之一,丝状微藻可有望克服这些问题[67][68]。,黄丝藻是近几年来新被关注的丝状微藻,国内外对黄丝藻的研究报道中绝大多数都是对于因黄丝藻引起的藻华污染水体进行治理要是因为黄丝藻适应力强,在淡水水体和海水水体极易快速繁殖

总糖,标准曲线,蛋白质


向试管中加入 5 mL 蒽酮溶液,塞紧磨口筛,用纱布和纱绳裹紧管筛,沸水浴 15 min,流水迅速冷却,10 min 后在 620 nm 波长下,以水做参比,测定吸光度 OD,绘制标准曲线。总糖标曲如图 2.1-b 所示。黄丝藻总糖和蛋白的提取参考罗龙皂[86]的方法,然后按照总糖和蛋白质标曲的测定步骤测定相应波长下的 OD,扣除蒸馏水替代样品液的空白组,,按式(2.3)和式(2.4)进行计算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样品液浓度标准曲线查到的浓度总蛋白质的含量( %) (2.3)样品浓度标准曲线检测到的浓度碳水化合物含量( %) (2.4)标准溶液 mL 0 0.10.20.30.40.60.81.0蒸馏水 mL 1.00.90.80.70.60.40.20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281;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祥;张凯凯;刘彬;成杰;巩东辉;蔡禄;;废气、废水培养微藻制备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5年12期

2 杨永晶;韩丽娟;索有瑞;;树莓多糖中单糖组成的GC-MS分析[J];分析试验室;2015年06期

3 苗祯;杜宗军;李会荣;楼妍颖;罗玮;;5株北极微藻藻际环境的细菌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5年05期

4 黄伟;朱顺妮;王忠铭;许瑾;袁振宏;彭万峰;王学伟;李荣清;;氮缺乏条件下小球藻碳水化合物与脂肪酸的合成规律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4年12期

5 于海峰;杨丹丹;;蓝藻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山东食品发酵;2014年04期

6 季祥;廖利民;苗小丽;刘彬;周志丹;蔡禄;;微藻多糖提取条件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杨蕊;Shin Jong-Suh;刘玉海;尹云厚;同仲彬;严昌国;李香子;;饲粮中添加微藻DHA和ALA对蛋黄脂肪酸构成及蛋黄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4年21期

8 李静;宋盛亮;刘佳亮;曹学彬;王洪敏;曲玺昌;李君华;武鹏;;筒柱藻对仿刺参稚参和幼参生长的影响[J];齐鲁渔业;2014年08期

9 胡沅胜;刘斌;郝晓地;曹亚莉;;微藻处理污水中的絮凝分离/采收研究现状与展望[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1期

10 王艾平;周丽明;;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茶籽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条件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娜;肉制品中合成色素及违禁染料分析方法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陈孝花;除藻剂对黄丝藻藻华叶绿素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3 窦连峰;电化学—生物法处理ABS废水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4 李亚清;海洋微藻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37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37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6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