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补给及水质的影响
【图文】:
度(Clsm)和降水中氯离子浓度(Clp)存在以下关系:PsmP Cl=R Cl(1-1)式中,P:研究区的年均降雨量(mm/yr);Clp:年均降雨氯离子加权平均浓度,包括干湿沉降(mg/L);R:研究区地下水补给量(mm/yr);Clsm:植物根系作用层以下的氯离子量(mg/L)。在干旱和半干旱条件下,土壤氯离子浓度—土壤深度变化曲线有三种(如图 1-2):活塞式补给模型(1-2a),浅层因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作用土壤氯离子浓度增加,植物系层以下达到稳定值(Clsm),,此时与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Clgw)相近;② 图(1-2b)认为塞式补给与捷径式补给或其他形式的补给方式共存,优先流快速向下补给或地下水位动,使 Clgw降低,此时 Clgw<Clsm;③ 图(1-2c)与图(1-2b)一样存在其他补给源补给,反映了相应条件下入渗补给的历史和变化过程(Allison 1988)。
2.1 研究区概况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内陆腹地(E100°54′-114°33′,N33°43′-41°16′),东西南北分别延伸至贺兰山和日月山、太行山、阴山、秦岭,跨七省,总面积达 62.4 万 km2,约占世界黄土分布总面积的 70%左右。该地区海拔 900-2200m,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年均气温 3.6-14.3 ℃,年降雨量 150-800 mm,且多集中在 6-9 月,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沿西北至东南方向,该区气候类型依次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土壤质地也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布(Wang et al. 2011)。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加之历代植被的不合理利用,在降雨频发的季节,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使其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本文所选研究区位于黄土高原西南部的黄土塬区,分别为洛川塬、长武塬和白草塬(图 2-1),并选取每个塬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01.24;X5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WANG Yunqiang;SHAO Mingan;LIU Zhipeng;ZHANG Chencheng;;Characteristics of Dried Soil Layers Under Apple Orchards of Different Ag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oil Water Management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Pedosphere;2015年04期
2 崔健;都基众;李霄;李旭光;朱巍;马宏伟;岳明新;;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5年03期
3 牛晓音;王延华;杨浩;郑家文;吴姗姗;谢标;;滇池双龙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与土壤养分分异[J];环境科学研究;2014年09期
4 张喜风;张兰慧;顾娟;贺缠生;;敦煌绿洲地下水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5 程立平;刘文兆;李志;;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6 高朝侠;徐学选;宇苗子;张少妮;赵传普;;黄土塬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大孔隙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6期
7 李谦;郑锦森;朱青;廖凯华;杨桂山;;太湖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1期
8 金铭;;中国地下水污染危机[J];生态经济;2013年05期
9 曹裕;李军;张社红;王亚莉;程科;王学春;王玉玲;M.Naveed Tahir;;黄土高原苹果园深层土壤干燥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5期
10 李艳利;徐宗学;刘星才;;浑太河流域氮磷空间异质性及其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响应[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丹;包气带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程立平;黄土塬区深剖面土壤水分特征及其补给地下水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3 尹立河;基于多种方法的地下水补给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邓林;地下水补给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41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4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