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导向下的重庆市朱沱镇“双修”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03:17
【摘要】:在经济减速提质,城市进入内涵式转型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发展的要求从“求量”转向“提质”,过去城市扩张式发展宣告提前瓦解,城市空间出现由粗放式发展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内涵式发展以换取空间红利。“双修”作为以存量规划为特征的规划编制类型探索被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转型。相应的,新型城镇化对城镇的发展也提出了求特色和求品质的要求,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政策设计,是寻求产业升级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空间载体,能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在各地的特色小镇申报与建设如火如荼时,朱沱镇依托自身生态产业园发展、文化底蕴深厚,城镇建设成效显著等优势条件,在特色小镇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但是由于发展理念的错位,城镇发展依旧采取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导致朱沱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自然、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特色小镇的下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分别对特色小镇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以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理解,并对目前三亚和徐州“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可借鉴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在思维模式、发展内容和发展理念三个方面的关联点以及“双修”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工作重点。接着对朱沱特色小镇的概况以及出现的河流污染空间破碎、大规模港区建设对生态环境和人文脉络的影响、历史文脉的衰退、产业链短创新能力不足、开放空间缺失、新旧镇区两极分化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然后说明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引入朱沱特色小镇建设的“转变思维提供创新规划路径、紧扣重点塑造特色、体制机制保障发展”三个方面的意义,并阐述在特色小镇发展的导向下朱沱“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要求,构建了以特色小镇发展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融合的框架,最后针对朱沱特色小镇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河流修复、港区调整、产业完善、滨江岸线建设、城镇设施修补、体制机制创新六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路径,避免朱沱镇再次走上粗放式的无限扩张发展的道路,从根源上改变朱沱的发展模式,实现朱沱“港园轻工”产业特、文化特、功能全、风貌美、机制新的特色小镇建设目标。
【图文】:
方式;寻求差异性定位,把握价值与优势的唯一性要素整合,产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形成独特的小镇品牌,提自主发展动力。[11]闵学勤设想了特色小镇可能出现的“有规划无消费、有特色无灵魂”三个问题,从精准治理的视角提出“治理库化;运行机制平台化、网络化;创新体系常态化、本土化;绩球化”的特色小镇创建路径。[12]徐梦周分析了浙江梦想小镇的政府坚持以市场为主,并且紧紧围绕互联网创业的特征和人才需,提供制度保障是小镇成功的几大重要支撑。[13]”的相关研究综述展历程更新研究
疾病蔓延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公共卫生和城市美化等城市更新改造运动。第二个阶段是二战后到 1960 年初,西方国家对由于战争影响急需重建的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造,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致使许多城市的城市风貌遭到难以挽回的巨大破坏,[15]割裂了城市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第三个阶段是 1960 年初到 1970 年末,在后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转向内城,学者们对大规模和形体式的城市更新改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倡小规模、分阶段和谨慎渐进式综合性更新规划,强调城市是一个连续发展与变化的结构体系。第四个阶段是 1980 年初到 1990 年初,全球经济下滑对西方经济增加造成极大冲击,开发商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角色,,在旧市中心修建标志性建筑、娱乐设施,吸引中产阶级回归城市中心。第五个阶段是 1990 年后至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影响了人类对世界、城市、生活的重新认识,随着世界城市人口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外城市更新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一方面是继续以小规模的模式整治邻里环境,谋求开发商、政府、社区等的合作;另一方面城市更新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自然生态、经济文化、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等各个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4;X171.4
本文编号:2645331
【图文】:
方式;寻求差异性定位,把握价值与优势的唯一性要素整合,产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形成独特的小镇品牌,提自主发展动力。[11]闵学勤设想了特色小镇可能出现的“有规划无消费、有特色无灵魂”三个问题,从精准治理的视角提出“治理库化;运行机制平台化、网络化;创新体系常态化、本土化;绩球化”的特色小镇创建路径。[12]徐梦周分析了浙江梦想小镇的政府坚持以市场为主,并且紧紧围绕互联网创业的特征和人才需,提供制度保障是小镇成功的几大重要支撑。[13]”的相关研究综述展历程更新研究
疾病蔓延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公共卫生和城市美化等城市更新改造运动。第二个阶段是二战后到 1960 年初,西方国家对由于战争影响急需重建的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造,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致使许多城市的城市风貌遭到难以挽回的巨大破坏,[15]割裂了城市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第三个阶段是 1960 年初到 1970 年末,在后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转向内城,学者们对大规模和形体式的城市更新改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倡小规模、分阶段和谨慎渐进式综合性更新规划,强调城市是一个连续发展与变化的结构体系。第四个阶段是 1980 年初到 1990 年初,全球经济下滑对西方经济增加造成极大冲击,开发商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角色,,在旧市中心修建标志性建筑、娱乐设施,吸引中产阶级回归城市中心。第五个阶段是 1990 年后至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影响了人类对世界、城市、生活的重新认识,随着世界城市人口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外城市更新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一方面是继续以小规模的模式整治邻里环境,谋求开发商、政府、社区等的合作;另一方面城市更新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自然生态、经济文化、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等各个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4;X1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国平;潘嘉虹;汪成璇;;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讨——以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J];规划师;2015年06期
2 田坤;范荣亮;安婷;郑国威;;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徐州市水生态综合治理[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年05期
3 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肖笃宁;赵文武;;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年12期
4 徐振强;张帆;姜雨晨;;论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名城;2014年04期
5 胡燕;陈晟;曹玮;曹昌智;;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1期
6 邹兵;;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转型的动因与路径[J];规划师;2013年05期
7 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年10期
8 杨木;奚砚涛;李高金;;徐州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2期
9 董良才;;集装箱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11期
10 刘雷;高省;崔兆杰;;制浆造纸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稳定性评价[J];中国造纸;2009年10期
本文编号:2645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4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