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国贸易隐含碳核算及碳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4:51
【摘要】:全球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大量能源的耗费,加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立足于国际贸易的视角对中国贸易碳排放进行梳理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碳排放的认识,同时为预测中国碳峰值的时间和水平,奠定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同时为我国实施合理的减排政策以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此,本文在研究碳峰值的过程中,首先,借助投入产出方法计算中国贸易隐含碳、中国碳排放,对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借助SDA(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分解技术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子,探讨了致使碳排放变化的深层原因,这不仅是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也为碳峰值的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预测碳排放峰值,借助于夜间灯光数据对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修正,采用政策情景分析法对中国碳峰值的时间和水平进行预估。因此,论文主要包括:(1)中国贸易隐含碳和碳排放的现状分析。首先,对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进行数据预处理;其次,结合投入产出技术对中国贸易隐含碳以及碳排放进行核算,将产业部门合并分类为7个产业部门,国家层面合并分类为14个国家(地区);最后,对核算结果进行分析,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分析中国贸易碳排放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总量整体表现出递增的趋向,出口贸易隐含碳也趋于增加,且出口贸易隐含碳在重制造业、服务业、轻制造业和能源工业占比居多;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聚集在以法国、德国为主的欧盟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进口贸易隐含碳分布在重制造业、服务业、能源工业和农业较为突出,聚集在其他国家、俄罗斯、韩国、美国和欧盟国家;对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对比分析,表明中国是净流出国家,出口贸易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中国在减排方面的全球压力。(2)中国碳排放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利用SDA技术本文分别从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因子、投入产出系数、本国需求和国外需求对其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投入产出系数效应、需求效应致使碳排放量扩大,而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碳排放因子效应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从部门层面来看,1995—2011年期间各部门中能源工业、重制造业、服务业、轻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其他工业对碳排放的增加有抑制效应;从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1年中研究发现各阶段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在能源工业和重制造业中对碳排放增加的抑制效果最突出,本国需求效应在能源工业和重制造业中对碳排放增加起到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从国家层面上分析得出,1995—2011年期间,其他国家、以法国和德国为主的欧盟国家、以及美国对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促进效应最为突出。因此,鉴于SDA技术分解表明,投入产出系数和需求效应致使碳排放增加,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因子致使碳排放减少。(3)碳峰值预测。立足于中国碳排放的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将设定不同的情景对碳峰值进行预估。首先,将通过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模拟本文所使用的经济数据;其次,分别依据“十二五”成就、“十三五”规划、“2030年达峰”设定碳排放情景,分为6种情景进行碳峰值预估;最后,对实证结果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灯光数据有极高的相关性,国内生产总值中存在94.24%的数据可以由灯光数据进行解释;设定的碳排放情景均在2050年之前达到峰值,而且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下,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越快,达到碳峰值的时间就会越早,且碳峰值相对较低。
【图文】:

趋势图,碳排放,趋势图,系数


第 3 章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贸易隐含碳现状分析3.2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分析本部分利用 3.1 部分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碳排放以及贸易隐含碳计算,其主要包括:中国碳排放总量、出口贸易隐含碳分析,从部门层面对碳排放系数进行分析,其次对进口贸易隐含碳进行分析,最后核算贸易隐含碳净流出,表现出不同国家通过进口中国产品所避免的碳排放。3.2.1 中国各部门碳排放系数分析为核算中国碳排放,首先利用 WIOD(World Input-Output Tables)中的社会环境账户中各部门历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投入产出表中中国各行业历年的总产出,核算中国农业、能源工业、轻制造业、重制造业、其他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以反映各部门单位碳排放量。具体变化如图 3-1 所示。

出口贸易,碳排放,贸易情况,存在差异


中国贸易隐含碳核算及碳峰值研究1.14%,1999 年、2000 年碳排放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碳排放整体保持增加的态势,然而,2008 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中国碳排放在 2009 年骤降,降幅为 2.58%。出口贸易隐含碳在 1995—2011 年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 0.0578,2009 年出口贸易隐含碳同比下降了 18.23%。不仅如此,出口贸易隐含碳仅占比历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 5%左右。由此可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有正向关系(李锴,,齐绍洲,2011)[55],20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无疑给全球贸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碳排放总量以及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我国碳减排责任依然任重道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752;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提前封顶,成“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J];建筑技术开发;2017年20期

2 耿玲利;;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年22期

3 Erik GΦbel;;丹麦亚洲公司与中国贸易(1732—1838)(英文)[J];国家航海;2017年01期

4 ;思企业所需 谋企业所求 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分会成立二十周年[J];中国机电工业;2008年07期

5 隆国强;未来中国贸易增长的前景[J];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04期

6 ;中国贸易总额将超越日本[J];现代电子技术;2004年11期

7 高扬;中国贸易报·电子版[J];中国电子出版;2000年05期

8 ;中国贸易报[J];中国对外贸易;1999年09期

9 ;中国贸易报[J];中国对外贸易;1999年11期

10 ;瑞典—中国贸易委员会是进入瑞典市场的门户[J];机电国际市场;199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彪;;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视角[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从双边统计看中国贸易平衡数据的可靠性[A];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2011:金融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收支再平衡[C];2012年

3 黄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的发展——2005年9月17日在第14届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世界大会上的演讲[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4 赵雪情;安然;;系列二十四:2012年中国贸易发展特征[A];《IMI研究动态》2014年合辑[C];2014年

5 袁拉生;;中美贸易对美国经济贡献巨大,贸易保护不得人心[A];《IMI研究动态》2018年第二季度合辑[C];2018年

6 袁拉生;;中美贸易对美国经济贡献巨大,贸易保护不得人心[A];《国际货币评论》2018年第二季度合辑[C];2018年

7 王建荣;郭丹英;;澳门——中国清代茶叶外销的窗口[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中国贸易黄页》推广全球采购[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9 ;向松祚在“中国对外贸易民营500强企业论坛”上的讲话[A];《IMI研究动态》2012年合辑[C];2012年

10 吕睿;;宋元贸易瓷中的篦梳纹装饰及其在海外之影响[A];福建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会员大会暨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海珊;外贸,再也回不来了?[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魏桥;中国贸易发展有量有质[N];国际商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李高超;中国贸易要协议更要内功[N];国际商报;2020年

4 记者 罗珊珊;中国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

5 本报记者 吴力;中国贸易伙伴遍天下[N];国际商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卢泽华;中国贸易的“变奏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

7 本报记者 刘叶琳;“责任钴业倡议”展现中国贸易软实力[N];国际商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刘叶琳;中国贸易企业须提升合规能力[N];国际商报;2018年

9 记者 孙允广;河南国际商会借电商对接韩国[N];中国贸易报;2016年

10 记者 张玮炜;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超1/4[N];大连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盛行;贸易与增长[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湘黔;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D];湖南大学;2006年

3 王晓华;中国贸易增长模式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杰;中国贸易开放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郝景芳;基于面板数据引力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7 林春山;新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贸易政策调整与转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谢锐;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贸易结构变迁与经济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余官胜;贸易开放的劳动力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王晨钟;中国贸易扩张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月梅;中国贸易隐含碳核算及碳峰值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9年

2 李昱加;基于荟萃回归的中国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石爽;美国对中国贸易碳转移的测算及驱动因素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4 胡安建;中国贸易增长与结构变化:基于双向FDI影响的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曲丽丽;基于全球价值链管理的中国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6 台坤;中国贸易开放对金融深化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陈吉华;论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杨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贸易发展受到的冲击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浩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贸易结构与经济效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武岳;中国贸易结构变化对贸易差额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0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50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