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胞外聚合物对纳米ZnO小球藻毒性效应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发布时间:2020-05-13 05:13
【摘要】: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纳米颗粒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进入水体环境,给水生生物带来潜在危害,威胁水生生态平衡。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热点。胞外聚合物(简称EPS)是在特定环境下,藻类等生物体分泌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在细胞外形成保护层,具有抵御纳米颗粒等外源物质对细胞毒害的作用,但目前关于EPS对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和机制尚不明晰。本论文以纳米ZnO为纳米颗粒代表,以水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单细胞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受试生物,在探明EPS对纳米ZnO小球藻毒性效应缓解的基础上,考察了EPS对纳米ZnO溶出Zn~(2+)与沉降行为的影响,并对EPS缓解纳米ZnO小球藻毒性效应的潜在机制进行了分析。论文主要有以下结论:(1)纳米ZnO明显抑制了小球藻的生长和叶绿素合成,而EPS能缓解纳米ZnO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当纳米ZnO浓度为0.04 mM时,去除EPS(EPS-F)小球藻的24 h生长抑制率相比未去除EPS(EPS-C)小球藻增加了7%;实验处理96 h后,EPS-F小球藻的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纳米ZnO),分别降低了80%、76%和78%,与EPS-C小球藻相比,分别降低了17%、12%和14%。EPS能够富集纳米ZnO溶出的Zn~(2+),且纳米ZnO促进了小球藻EPS的分泌。当纳米ZnO浓度为0.04 mM,实验处理96 h时小球藻的溶解态EPS和结合态EPS中Zn~(2+)的含量相比24 h分别增加了37%和43%。0.01 mM纳米ZnO处理24 h后小球藻EPS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33%和38%;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的荧光强度相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8%和11%。(2)EPS及其组分色氨酸(蛋白质)与葡萄糖醛酸(糖类)均能促进纳米ZnO溶出Zn~(2+)。当纳米ZnO浓度较低时(0.01 mM),与超纯水相比,色氨酸和葡萄糖醛酸都促进了Zn~(2+)溶出且葡萄糖醛酸的促进作用更大。当纳米ZnO浓度升高到0.15 mM时,葡萄糖醛酸中Zn~(2+)溶出率反而比超纯水降低了32%。葡萄糖醛酸中游离态Zn~(2+)与总溶出Zn的比值低于色氨酸。EPS能够增加纳米ZnO的沉降性能,葡萄糖醛酸体系中纳米ZnO的沉降性能高于色氨酸体系。当纳米ZnO为0.15 mM时,沉降5 h后EPS、色氨酸和葡萄糖醛酸中纳米ZnO的A/A_0比值分别0.38、0.63和0.25,分别比超纯水体系降低了7%、增加了54%和降低了39%。(3)EPS存在使纳米ZnO的Zeta电位升高,随纳米ZnO浓度增加其Zeta电位逐渐接近于EPS的Zeta电位。当纳米ZnO浓度为0.15 mM时,EPS、色氨酸和葡萄糖醛酸体系中Zeta电位分别为-3.77、-4.48和-1.80 mV,与超纯水体系相比,分别增加了34%、21%和68%。随着色氨酸和糖醛酸浓度增加,纳米ZnO(0.01 mM)的Zeta电位也随之增加。通过红外光谱分析,EPS中的-OH或-NH、蛋白质酰胺I中C=O和多糖中的C-O-C、C-O和C-C可以与Zn~(2+)结合,酰胺Ⅱ中的N-H/C-N和羧酸中的C-O是主要的结合位点。因此,EPS对纳米ZnO小球藻毒性效应的缓解机制可推断为:纳米ZnO促进了小球藻EPS的分泌,EPS及其主要组分蛋白质与多糖与纳米ZnO溶出的Zn~(2+)结合。
【图文】:

纳米颗粒,光电转化


可以穿过势垒。人们已经发现,诸如磁化强度、磁通量和电荷的宏有隧道效应。米颗粒因其纳米尺度和纳米结构而具有优越的磁性、导电性、反应质等诸多优越的性质,在食品加工、服装制作、医药生产和污染治都广泛使用[9-12],如在污水治理中,由于纳米颗粒具有较高催化性氧化低价态、还原高价态污染物以及裂解有机污染物,甚至能完全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产品的生产量也不断增加。在 20含有纳米颗粒的产品已高达 1317 种,相比 2006 年将近增长 52%[2因具备良好的催化性、光电转化性、热稳定性等性质在纺织、防造纸及航天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球每年 TiO2的生产量约生产水平呈指数增长,到 2025 年,,预计年产量将超过 250 万吨[14 因抗菌性、催化性能优越长期在餐具、生物医药、家具、服装中生纳米 ZnO 是一种常见的人造纳米颗粒,因具有高效的光电转化性菌性长期应用于军事、冶金、服装、陶瓷、航天环保等领域[17],全年产量约为 3.15-3.4 万吨,预计其中 8%-20%被排入水体环境[18]。

结构示意图,多糖,糖类组成,多价阳离子


图 1.2 胞外聚合物的结构示意图Fig. 1.2 Structure diagram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2 EPS 的组成EPS 主要由蛋白质和糖类组成,两者的总有机碳含量(TOC)约占 -80%[42, 43]。多糖主要是呈直链或支链长链分子,大部分多糖由中性或基组成。蛋白质中含有较多带负电荷的氨基酸,与多糖相比,更容易作用下与多价阳离子连接,从而促进微生物团聚体结构的稳定[44]。EP少量碳水化合物、核酸和腐殖酸等物质。此外,EPS 中还有无机金属合物。D'Abzac 等[45]研究发现 EPS 中含有 K、Ca、Na、Mg、Al、Fe、Cu 等多种金属元素,以及含有 CaCO(3)、Ca(5)OH(PO(4))(3)等金属颗粒。3 EPS 的生理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萍,方永强,洪桂英,黄展胜,杨孙楷,苏循荣;硒对文昌鱼的毒性效应和生长的影响[J];台湾海峡;1989年02期

2 崔悦;谢静;姜宾;鲁晶;田胜艳;朱小山;;典型人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J];海洋信息;2017年01期

3 周辉明,吴志强,袁乐洋,胡茂林,宋炜,张重祉,张爱芳;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J];江西水产科技;2005年01期

4 吴月娥;韦肖杭;张敏;姚习忠;张晓琴;;黄磷对鲤鱼鲫鱼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J];生态科学;1992年02期

5 曾晨;郭少娟;杨立新;;汞、镉、铅、砷单一和混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8年02期

6 苗亚琼;熊丹;林清;;环境中汞的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毒性效应[J];绿色科技;2016年12期

7 杨慧敏;韩焱;宋少娟;杨美玲;马恩波;郭亚平;;铜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性效应的研究[J];四川动物;2012年02期

8 胡雪雷;周静韵;段舜山;;壬基酚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对多刺裸腹n灥母春隙拘孕в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11期

9 孟金萍;孙淑华;王艳蓉;刘云波;;铅的生物学毒性效应[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刘冬莲,石洪凌;浅谈铝的污染及毒性效应[J];化学世界;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琪妍;万斌;郭良宏;;多溴联苯醚对小鼠原代巨噬细胞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C];2014年

2 王永华;王媛;丁君;常亚青;;构建海胆胚胎发育毒理模型检测除草剂的毒性效应[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张U

本文编号:2661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61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7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