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硫化及氧化石墨相氮化碳材料对Pb(Ⅱ)及U(Ⅵ)的吸附行为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6:57
【摘要】:重金属及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对自然界来说是危害性极大的,负面影响是持久且难以恢复的。因而,对于这些污染一直以来受到了环境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氧化和硫化的方法改进了石墨相氮化碳(g-C3N4)材料,合成了氧化氮化碳(OCN)以及硫化氮化碳(S-g-C3N4)材料。并分别研究了 OCN吸附铀酰和S-g-C3N4吸附二价铅离子的机理,并通过先进的表征手段,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光谱学性质、表面电荷以及材料的比表面积等性质进行了系统和较为全面的解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增加活性位点和比表面积被认为是两种提高吸附剂吸附性能的两个主要方向。因此,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氧化法合成了氧化氮化碳(OCN)材料。改材料对UO22+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并且在10分钟就可以达到平衡。基于批实验的结果,吸附等温线遵循Langmuir模型。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过后的OCN材料中,原有的三嗪结构被破坏并引入了大量的含氧官能团,从而引入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和UO22+形成稳定的内层络合物。综上,OCN化合物易制备,吸附容量高且材料无二次污染风险,因此在修复铀酰高放废液水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可以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二维层状吸附剂,需要对目标污染物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且具有丰富的活性基团。本研究以富S和N的超分子聚合物前驱体为原料,通过热裂解合成了一种杂原子S-g-C3N4纳米片。多级孔径分布的分层多孔结构有利于铅离子从废水中扩散到S-g-C3N4表面和孔道内。批吸附实验表明,与g-C3N4(31.2 mg g-1)相比,g-C3N4的S掺杂共轭体系具有更高的吸附能力(52.63 mgg-1),这是将与Pb(Ⅱ)配合的结合位点(即软S配体)引入的结果。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的。动力学实验表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同时,构建了(S-g-C3N4)-Pb(Ⅱ)吸附系统的多种可能性模型,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了拟合。根据密度泛函数理论(DFT),单取代体系C3N4-S-N3是最稳定的吸附模型。XPS分析进一步证实了 N-Pb与S-Pb的化学键结合方式。研究结果为制备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S-g-C3N4材料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操作简便的方法。同时,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揭示了吸附机理。
【图文】:

电镜图,电镜,杂环,氧化作用


图2-1:邋g-C3N4的SEM电镜(a)和TEM电镜(b)图;OCN的SEM电镜(c)和TEM电镜(d)逡逑图。g-C3N4及OCN的XRD分析图谱(e)及N2吸附-脱附曲线(f)。逡逑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得的g-C3N4及OCN的化学结构如图2-2所示。位于逡逑1200-1600和?810cm-1处的特征峰分别归因于CN六元芳香杂环的振动和三嗪单逡逑位振动。相较于g-C3N4的红外光谱结果,OCN的结果表明,原有的杂环结构特逡逑征峰消失,在2304邋cnf1处出现了新的峰,这是由于氧化作用下,杂环结构小时逡逑的同时,生成了邋C=N结构^1。这是由于氧化作用下,原有结构在破裂的同时发逡逑生了部分的重组。位于3000-3500cirfi处的宽峰则为-OH和-COOH官能团伸缩振逡逑动的结果[67]。逡逑13逡逑

谱图,高分辨,轨道,谱图


逦Binding邋Knergy邋(eV)逡逑图2-3:邋g-CiNU和OCN的N邋Is⑷和C邋Is邋(b)轨道高分辨XPS谱图。逡逑g-C3N4的Cls图谱(图2-3b)可以被分为三个峰,其中,Cl(284.7eV)为sp2逡逑C-C键,,C2(287.8eV)为C-NH2的峰,C3(288.3eV)为含N的类芳香环结构中逡逑N-C-N的sp2杂交C的峰。经过氧化处理后的OCN中,出现了邋C-O峰,同样表逡逑明0取代N而与C形成了新的化学键。逡逑2.3.2吸附批实验数据逡逑2.3.2.1接触时间的影响逡逑图2-4(a)的结果是pH=4.5条件下U(VI)在OCN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显逡逑然,U(VI)在OCN上的吸附效率不仅快速而且去除率达到几乎100%,在30min逡逑内吸附达到平衡。本文利用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U(VI)在OCN上的逡逑富集机理。这两个模型分别用用以下两个公式表达:逡逑ln((?e邋-邋Qt)邋=邋ln(?e邋-邋kxt逦(2-3)逡逑—=———|-邋—逦(2-4)逡逑Qt邋k2Ql邋T邋Qe逡逑其中,为吸附时间为((min)T 的吸附总量,A:i邋(min邋)和幻(g邋(邋mg'min)-1)逡逑分别为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常数。图2-4(b)和(c)结果显示,OCN对U(VI)逡逑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这是由于吸附行为主要受化学吸附的控制而不是逡逑物理吸附。在低pH条件下,较低的吸附量,是由于表面静电斥力的存在,然而,逡逑材料对污染物仍然有+-定的吸附量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惠林;;高质量石墨的新制法[J];化工新型材料;1989年11期

2 宋克敏;李记太;;钾—石墨和其他金属—石墨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河北化工;1989年02期

3 聂肖威;陈南;李静;陈莲莲;曲良体;;石墨相氮化碳的可控制备及其功能化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7年01期

4 钟利丹;付晓娟;;石墨相氮化碳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7年06期

5 李渊;段永正;邹海晏;;石墨相碳化氮在工业废水降解中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7年11期

6 孟庆新;;利用纳米技术制取的水润性石墨及其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J];耐火与石灰;2018年05期

7 梁庆华;李智;白宇;黄正宏;康飞宇;杨全红;;具有显著增强光响应的小尺寸单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用于细胞成像及光催化(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7年02期

8 周锋;詹溯;;石墨相氮化碳杂化提高钼酸铋光催化材料降解活性[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年S1期

9 关尹双;赵炜;刘开帅;敖磊;杨顺铭;杨金月;;石墨烯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7年S1期

10 徐溥群;吴惠霞;杨仕平;;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功能化及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杰;穆建帅;赵馨;杨恩翠;赵小军;;钴掺杂石墨相氮化碳模拟过氧化物酶及其废水处理应用研究[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孙红娟;马彩凤;彭同江;罗利明;;风化蚀变带中石墨的矿物学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3 孙英佩;陈娟;戚欢阳;师彦平;;石墨相氮化碳增强中空纤维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法的体液尿酸快速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C];2016年

4 韩庆;曲良体;;网络状石墨相氮化碳“海藻”实现高性能产氢[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九分会:纳米碳材料[C];2016年

5 马腾飞;梁海欧;白杰;;高吸附性碳纤维载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研究[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6 李达;;碳后石墨相n-diamond结构的确定[A];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7 李荣;陶慧琳;邱美;方振兴;黄昕;李奕;章永凡;;化学修饰对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性能改性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C];2016年

8 权晶晶;秦冬冬;李洋;王秋红;贺彩花;卢小泉;;磷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9 王翔;武海涛;薛冰;李永昕;许杰;;盐酸胍合成介孔石墨相氮化碳及其催化F-C酰基化反应[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胡子敬;段成林;高宇宁;郭茜亚;朱学玲;宋金玲;;石墨相氮化碳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A];2019第三届全国光催化材料创新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明宇;基于无烟煤及石墨相氮化碳为原料的荧光碳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刘琳;石墨相氮化碳的合成、改性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3 梁庆华;石墨相氮化碳的结构调控及增强光催化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4 李雪飞;轻元素硼碳氮体系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8年

5 塔黑尔(Muhammad Tahir);纳米石墨相氮化碳的可控制备及在储能和光催化领域的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建青;基于壳聚糖和石墨相氮化碳的净水材料制备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7 梁冬梅;石墨相氮化碳和掺杂GaAs晶体电子结构与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8 赵飞;石墨烯功能化组装及其在刺激响应和能源转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杞祥;石墨相氮化碳的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2 李彦;碳/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9年

3 陆洋晓;含铁和碳/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环境净化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9年

4 李星;硫化及氧化石墨相氮化碳材料对Pb(Ⅱ)及U(Ⅵ)的吸附行为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5 周宁;石墨相氮化碳的表面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6 赵海波;石墨相氮化碳多元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7 张鸣显;氧化锌、石墨烯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8 顾永攀;微波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及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9 韩晓雪;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中非金属元素的多元可控掺杂及形貌调控[D];浙江理工大学;2019年

10 李孟秋;基于g-C_3N_4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2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62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2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