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定量图像分析技术考察炼油废水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16 03:10
【摘要】:炼油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处理效率有限,是我国石化行业水污染治理面临的重点问题。该废水中的油类物质容易对生物处理系统造成冲击,使污泥沉降性能下降、影响出水水质。急需研发能够快速定量表征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方法。定量图像分析技术具有前瞻性强、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等优势,用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考察炼油废水典型组分在不同浓度水平下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采用宏观沉降性能分析方法与定量图像分析技术分别表征活性污泥絮体的宏观和微观沉降性能参数,分析微观参数间、微观参数与宏观参数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实际炼油废水验证相关结论,为保障炼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传统沉降法和定量图像分析技术考察了石化废水中的典型油类物质环己烷、异辛烷和十六烷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油类物质浓度较低时,活性污泥沉降体积增大、污泥沉降比上升;油类物质浓度较高时,活性污泥上浮而流失,污泥沉降比和悬浮固体浓度下降;两种现象发生转变的油类物质浓度临界点在0.5~2 g/L范围内。实际炼油废水对活性污泥确有从体积增大转为污泥上浮的影响,且转变临界点为0.5 g/L。根据活性污泥絮体微观参数在油类物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参数间的相关性,可将其分为大小类、规则性类和密实性类;其中,在油类物质浓度超过临界点之后,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大,大小类参数呈现单调下降趋势,其中微观参数周长和凸率与宏观沉降性能相关性十分显著;规则性类参数孔率呈现下降趋势,孔率越小则表示油类物质越多。原因是随着进入孔内的油类物质增多,阻碍了颗粒间隙水的挤出,使内孔减小速率低于絮体整体的减小速率,甚至导致内孔增大,从而凸率和孔率下降。同时,分形维数呈现单调上升趋势,分形维数越大则流失越严重,因为油类物质对絮体产生包覆,使絮体趋向于缩小比表面积,表现为形状趋于球状,从二维看则趋近于圆形。油类物质引起活性污泥微观参数变化的机理与其它影响沉降性能的因素具有本质区别,值得进一步研究。实际炼油废水影响下,活性污泥絮体微观参数表现出与单一油类物质影响下基本一致的分类特性、变化规律以及相关性,为预测炼油废水引起的污泥沉降性能变化和污泥流失提供了有利工具。研究结果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活性污泥性能在线监测和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图文】:

环己烷,活性污泥,现象,油类物质


1.6 g/L)以及不同浓度(环己烷:0、0.01、0.05、0.1、0.5、辛烷:0、0.01、0.025、0.05、0.1、0.5、1、2、5、10 g/L;5、0.05、0.1、0.5、1、2、5、10 g/L)的油类物质,总体积摇床以 20℃,200 r/min 振幅振荡 30 min,然后转移至 Imho记录污泥沉降比 SV,计算污泥容积指数 SVI(污泥容积指固体浓度的比值,即 SVI=SV/MLSS)。最后取底部沉淀测定油类物质对活性污泥宏观沉降性能的影响己烷对活性污泥宏观沉降性能的影响较了投加不同浓度(0、0.01、0.05、0.1、0.5、1、5、10、,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研究发现,当环己烷投加浓度泥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随环己烷投加浓度的逐渐增大,浮在上层的污泥逐渐增多,如图 2-1 所示。

环己烷,浓度,沉淀污泥,污泥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试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上浮污泥越来越多的现象相吻合,说明高浓度环己烷引发污泥上浮、流失所致。对污泥沉降后沉淀干证了这一结论:当环己烷投加浓度≥1g/L 时,体系内沉淀污泥的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至环己烷投加浓度为 15 g/L 时,,沉淀污泥照试验的 1.59 g/L 降至 0.77 g/L,污泥流失率高达 51.4%。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喜;完颜健飞;胡小兵;叶星;欧阳英;;基于活性污泥絮体微观参数的污泥沉降性能判别[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12期

2 杨茜;于茵;周岳溪;陈学民;伏小勇;王淼;;石化工业园区有毒废水来源识别研究[J];环境科学;2014年12期

3 李振亮;张代钧;卢培利;曾善文;杨永浩;;活性污泥絮体粒径分布与分形维数的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4 郭景玉;胡卫平;孟伟;;炼油厂异常排放污水中污油的属性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07期

5 张仲良;吴静;蒋剑凯;姜洁;李怀志;;一种厌氧微观定量研究新方法[J];环境科学;2012年11期

6 吴静;谢超波;曹知平;孙亚楠;向熙;戴春燕;;炼油废水的荧光指纹特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2期

7 赵敏;;活性污泥絮体的性状及其沉降性能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5期

8 洪安安;刘德华;刘灿明;;活性污泥的主要微生物菌群及研究方法[J];工业水处理;2009年02期

9 王晓云;车向然;;炼油废水水质特性及其治理技术[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年06期

10 冯骞;王超;汪

本文编号:2666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66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