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硝化联合不同厌氧氨氧化系统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8:50
【摘要】:卫生填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水质变化大,是一种高氨氮有机废水。传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存在成本高、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自养生物脱氮系统-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具有能耗低、无需外加碳源、污泥产量少等特点,可弥补传统处理方式的不足。本研究以老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短程硝化分别和厌氧氨氧化ASBR系统、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系统联合,从系统的启动、联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和厌氧氨氧化系统内微生物组成三方面探究两种联合工艺的性能,考察了各系统的启动时间、不同联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阶段的菌种组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短程硝化系统接种长期低温贮存的短程硝化污泥,运行7天后快速恢复活性,通过控制曝气时间4~6h、溶解氧0.3 mg·L~(-1)可实现半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接种城市污水厂二沉池回流污泥,ASBR系统运行135天后成功启动,最终经过241天的运行,系统总氮容积去除负荷达到0.147kgN·(m3·d)~(-1);生物滤池系统启动历时114天,经过215天的运行,系统总氮容积去除负荷达到0.570 kgN·(m3·d)~(-1)。生物滤池启动更快且可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快速提高处理负荷。(2)短程硝化系统和不同厌氧氨氧化系统组合期间,三个系统均可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渗滤液水质。短程硝化与厌氧氨氧化ASBR的联合系统总氮容积负荷最高为0.280kgN·(m3·d)~(-1),而短程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的联合系统总氮容积负荷可达0.550kgN·(m3·d)~(-1),故短程硝化系统与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联合系统处理负荷更高且对于波动较大的水质有更好的适应能力。(3)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ASBR系统内厌氧氨氧化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长时间运行的生物滤池系统距离进水口30cm处厌氧氨氧化菌数量最多。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启动成功的厌氧氨氧化系统中浮霉菌门为优势菌门,两个系统共同检测到的功能菌种为Candidatus Kuenenia和Candidatus Anammoxoglobus,生物滤池中还检测到少量Candidatus Brocadia。长期处理渗滤液后,Candidatus Anammoxoglobus和Candidatus Brocadia被淘汰,Candidatus Kuenenia更适合老龄垃圾渗滤液处理。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联合系统的性能,旨在选出更适合联合工艺的厌氧氨氧化系统,并为联合工艺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图文】: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1 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均由有机玻璃制成,考虑到试验中对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制作过程中未使用增塑剂。2.1.1 短程硝化 SBR 反应器
图 2-2 ASBR 反应器装置示意图及实物图Fig.2-2 ASBR reactor schematic and physical map反应器直径为 14cm,高 45cm,有效容积 4L。沿反应器垂直方向设置取样口,底部排泥口,反应器未设专用通气口,,利用位于侧面上端的取样口进行排气。.3 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反应器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图文】: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1 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均由有机玻璃制成,考虑到试验中对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制作过程中未使用增塑剂。2.1.1 短程硝化 SBR 反应器
图 2-2 ASBR 反应器装置示意图及实物图Fig.2-2 ASBR reactor schematic and physical map反应器直径为 14cm,高 45cm,有效容积 4L。沿反应器垂直方向设置取样口,底部排泥口,反应器未设专用通气口,,利用位于侧面上端的取样口进行排气。.3 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反应器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瑞;韩东东;马丹;王莹莹;;寡营养条件下超微细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生物降解[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2 王敏;甘志永;汤大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演化规律研究[J];环境科技;2015年06期
3 范铮;于鲁冀;刘攀龙;陈涛;;冬季微污染河流脱氮菌的筛选及鉴定[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年06期
4 闫媛;黎力;王亚宜;林喜茂;马骁;陈玉;;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全程自养脱氮(CANON)系统不同脱氮效能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5 张朝升;王竞茵;荣宏伟;邓杰;黄小鹏;江秀贤;伍志趼;;荧光定量PCR监测抑制剂对低温SBR微生物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6 李祥;陈宗Y
本文编号:2674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747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