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再生丝素蛋白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0:52
【摘要】:随着水污染日益严重和水资源的枯竭,人们对污水深度处理和循环再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称为新一代的水处理技术。新型膜分离过程的大力发展及应用使膜材料的重要性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常用的膜材料绝大多数为合成高分子,而制膜过程中带来的石化原料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膜材料的探究则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蚕丝的纺织利用过程中,大量废蚕丝、下脚料蚕茧被废弃而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以桑蚕茧为原料,制得了一种新型天然高分子分离膜,分析了膜的基本性质,讨论了成膜机理,并探讨了其对多种水中污染物的分离性能。本文通过“再生”的制备路线,从桑蚕茧中提取出丝素蛋白,制得了再生丝素蛋白溶液。通过引入天然聚多酚单宁酸的方法,制得了再生丝素蛋白/单宁酸复合纳米微球,考察了制备条件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再生丝素蛋白溶液浓度为0.01 wt%,单宁酸浓度为0.05 wt%~1.00 wt%时,溶液中可生成纳米微球,且其平均直径的范围为35 nm~139 nm。通过同步荧光等手段分析了单宁酸分子和丝素蛋白链的作用机理,并由此推断纳米微球的生成过程为:丝素蛋白分子链首先在疏水区域的自组装作用下形成球形的胶束结构,引入多酚单宁酸后,单宁酸分子与丝素蛋白链间发生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促使溶液中生成纳米微球。以该纳米微球为成膜元件,采用抽滤法制得了再生丝素蛋白复合膜。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复合膜具有非对称结构,其活性分离皮层由紧密堆砌的纳米微球构成,且含有大量纳米孔隙结构。分离层厚度可通过改变制膜条件灵活调控,既能制得皮层厚度为49nm的超薄复合膜,又能获得厚度大于1 μm的自支撑膜。考察了该膜的渗透性能、对多种物质的分离性能、pH响应性和选择性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降低分离层的厚度可大大增加复合膜的渗透通量;当分离层厚度为49nm时,其纯水通量可达13888 L h-1m-2 bar-1。复合膜的分离性能主要受分离物尺寸及电荷性质影响。其对L-苯丙氨酸的截留率仅为4.0%,而对牛血清蛋白则可达99.9%;对罗丹明B等正电荷染料的截留率可达99.0%,而对皂黄等负电荷染料仅为49.5%。随着pH值的降低和升高,膜分离层中的纳米微球分别发生静电屏蔽和静电排斥作用,导致膜有效孔径发生相应变化,表现出pH响应性。此外,该膜对罗丹明B/皂黄等混合染料溶液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分离性能,分离效率均可达到95.0%以上。
【图文】:

再生丝素蛋白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图1-1膜分离过程原理示意图逡逑

再生丝素蛋白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图1-2不同结构膜的横断面示意图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3;TQ051.8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春怡;宁晚娥;毛文洁;林海涛;;丝素蛋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5年01期

2 王华;刘艳飞;彭东明;王福东;鲁曼霞;;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J];应用化工;2013年03期

3 韦俏娜;马林;黄爱民;杨华;龚珠萍;强盼盼;张丽;;甲醇-水混合溶剂后处理制备丝素蛋白膜及其药物释放研究[J];化学学报;2012年06期

4 陈明心;章斌;陈昌友;朱晓燕;李明忠;刘雨;张琴;闫书芹;苏成海;孙杰;邱玉华;;再生多孔丝素膜在创面的降解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4期

5 王志斌;杨宗伟;邢晓林;高朝祥;褚良银;陈文梅;;膜分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J];过滤与分离;2008年02期

6 卢神州;李明忠;白伦;;聚乙二醇丙三醇对丝素蛋白膜的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1期

7 朱正华,朱良均,闵思佳;丝素蛋白膜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8 李娜,刘忠洲,续曙光;再生纤维素分离膜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6期

9 李明忠,卢神州,吴徵宇,严灏景;多孔丝素膜的制备及其形态结构[J];纺织学报;2000年05期

10 陈建勇,刘冠峰,沈之荃;丝素膜上药物渗透量对溶液pH值的响应[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广法;两亲/特殊浸润性聚合物膜的制备及抗油污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文秀;丝蛋白质结构变化与表面活性性能关系的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董柏举;丝素蛋白纳米纤维—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马梦佳;再生丝素蛋白自组装分子机理及影响因素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乔宁宁;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及其共混改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3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83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