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国30个省区居民直接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7 17:26
【摘要】:居民直接碳排放的研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基石。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人口、经济、能源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马尔科夫预测法、趋势面分析法及空间面板模型,首先在居民直接碳排量的测算基础上,对直接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根据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划分碳排放类型;其次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挖掘整体上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识别不同碳减排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建立因地制宜的碳减排模式,从而为国家制定因地制宜地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时空特征上看,居民直接碳排放总量21 a间呈现先增后减再增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研究发现,居民直接碳排放量与年均增长率并不匹配,据此30个省份可划分为高碳排高增长、高碳排低增长、低碳排高增长、低碳排低增长四种类型。双高类型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双低类型多为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省份;高低类型多为人口大省或资源型省份;低高类型多为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阶段的西南省份,且四种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交织。第二,从居民直接碳排放的总体影响机制来看,首先,对直接效应而言,消费水平、碳排放强度、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年龄结构、机动车拥有量及人口规模均为正值;对间接效应而言,消费水平、碳排放强度、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为负值,产业结构、年龄结构为正值。综合来看,各因素对居民直接碳排放产生影响的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52.61%,大于间接偏效应48.55%,说明因某一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边际效应对本省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对邻省产生的影响。第三,从不同碳排放类型的结构化差异机制来看,碳排放强度、机动车保有量、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低低类型直接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碳排放强度、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影响低高类型直接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碳排放强度、城镇化水平、年龄结构是影响高低类型居民直接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碳排放强度、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是影响高高类型直接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第四,不同类型的碳排放类型区域应建立因地制宜地碳减排模式。针对低低类型,要注意到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加强碳减排技术进步,合理调整居民的消费方式及控制机动车出行;针对低高类型,要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高,积极引进碳减排技术,推进可持续性消费模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针对高低类型,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注意“杰文斯悖论”,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针对高高类型,要积极发挥技术的对外输出能力,注意区域边缘地区人口聚集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增加。第五,本文发现了城镇化与城市集聚对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双向作用机制。城镇化水平提高对本地区碳排放增加具有正向作用,对邻省碳排放增加具有负向作用;人口规模扩大对低高及高高类型居民直接碳排放具有负向作用。这一发现对生态文明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文】:

空间分布图,碳排放,居民,省份


20图 3-2 各省居民直接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图1995-2015 年,30 个省区历年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布不一致,20 年间其空间格局发了显著变化。研究发现居民碳排放的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步阶(1995 年),全国 43%的省份属于轻型,且大多集聚在西部地区及东南地区,北部内蒙古及南部的广西亦囊括其中;40%的省份属于中型,包括北部的资源省份黑龙江吉林,中西部的甘肃、陕西、山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连片分布,北京、山东江苏亦在其行列;属于重型 I 的有 3 个省份,包括辽宁、河南、广东;重型 II 和超重的省份分别只有 1 个,其中河北属于超重型,四川属于重型 II。可见,初步阶段属于型、中型的省份居多,重型的省份点缀其间,总的来看,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小(图 3-2a第二,分化阶段(1995-2005 年),经过九五、十五计划,区域之前的差异逐步

趋势图,碳排放,居民,空间变异


图 3-3 居民直接碳排放的空间变异趋势图1995 年、2005 年、2015 年我国 30 个省区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0.8.54、0.57,说明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区域变异程度先降低后缓慢上升。由趋势面分析知,居民直接碳排放在东西及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在东西方,三年中居民直接碳排放曲线均呈上升趋势,即东部地区的居民直接碳排放量高于部地区值,不同的是 1995 年曲线呈“向上弯曲”,弧度较小,表明居民直接碳排放西向东缓慢上升,东中部与西部间的差异较小;2005 年曲线呈“向下弯曲”弧度较大明民直接碳排放量由西向东上升速度加快,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差异开始突出;20居民直接碳排放曲线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说明居民直接碳排放由西向东上升速到最大,东中西三部间的差异最大化;其次在南北方向上,三年中居民直接碳排放均呈下降趋势,即北部的居民直接碳排放量高于南部值,不同的是 1995 年曲线呈“弯曲”,北部居民直接碳排放量明显大于南部;2005 年曲线位置升高,,弯曲程度加剧明虽然南北部居民直接碳排放量均显著增加,但北部的居民直接碳排放量仍远高于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静静;曲建升;裴惠娟;董利苹;廖琴;刘燕飞;张志强;;国际气候变化会议回顾与近期热点问题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11期

2 李建豹;黄贤金;;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10期

3 王莉;曲建升;刘莉娜;边悦;;1995-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分析与比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5期

4 石洪景;;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5年02期

5 马大来;陈仲常;王玲;;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1期

6 李怡涵;牛叔文;沈义;胡莉莉;;中国人口发展对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14年05期

7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年06期

8 孙涛;赵天燕;;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测度及其趋势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9 肖宏伟;易丹辉;张亚雄;;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年12期

10 朱勤;魏涛远;;居民消费视角下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莉娜;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峰值预测[D];兰州大学;2017年

2 王泳璇;城镇化与碳减排目标背景下能源—碳排放系统建模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刘蔚;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杨亮;基于消费水平的家庭碳排放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郭韬;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莉;1995-2012年我国西北地区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2 余向京;武汉市居民消费碳排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83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83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