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桑沟湾规模化养殖对底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27 15:51
【摘要】:底栖环境作为整个海湾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环境中各种营养要素的“源”与“汇”,对整个水环境的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养殖活动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养殖活动带来的有机污染效应,长期高强度的养殖活动必然对养殖的海湾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底质环境由于流动交换能力弱,使得有机质的积累有一个长期效应。桑沟湾养殖历史久,养殖规模大,从湾口向湾内依次为藻类养殖区、贝藻混养区、贝类养殖区,在湾的西南角有小范围的网箱养殖。经过几十年的养殖活动,有必要对其底质环境健康状况做评价研究,以确保整个养殖生态系统的健康,保证养殖活动的持续、高效进行。本文于2016年9月、11月和2017年4月、7月四个航次对桑沟湾筏式贝藻养殖区(9月和7月)和网箱养殖区(9月、11月、4月、7月)的底栖环境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沉积物进行MOM-B系统现场观察评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评价(群落多样性指数、底栖动物ABC曲线、AMBI与M-AMBI生物指数)、沉积物营养状态评价三个方面对桑沟湾养殖区的底栖环境健康状况做评价,结果如下:(1)桑沟湾筏式贝藻养殖区:MOM-B系统的生物参数评价底质为可接受的,化学参数评价结果为1级,感官参数评价结果为2级,综合化学参数和感官参数评价桑沟湾贝藻区沉积物环境质量为很好(1级)。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判断沉积物为清洁或轻度污染,ABC曲线判断大型底栖动物为受中等程度干扰,海洋生物指数评价结果为底栖动物受轻度趋向于中度扰动,沉积物环境质量为良好。综合大型底栖动物各评价指标得出桑沟湾筏式贝藻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沉积物环境质量为良好(2级)。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为受轻度趋向于中度污染;氮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为受轻度到中度污染;磷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为受轻度污染;氮磷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为沉积物受轻度污染。沉积物营养参数评价得出桑沟湾筏式贝藻养殖区沉积物受到轻度(2级)趋向于中度(3级)污染,受磷污染相对较轻(2级)。(2)桑沟湾网箱养殖区:MOM-B系统生物参数评价底质为可接受的,在养殖期与非养殖期,化学参数评价结果均为1级,但在非养殖期得分降低;感官参数评价结果均为2级;综合化学参数和感官参数的评价结果在养殖期为2级,在非养殖期可达到1级;即MOM-B系统评价桑沟湾网箱区的沉积物环境质量为较好(2级)或很好(1级)。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判断沉积物为轻度或中度污染,ABC曲线判断大型底栖动物为未受干扰,海洋生物指数评价结果为底栖动物受轻度扰动,沉积物环境质量为良好。综合大型底栖动物各评价指标得出桑沟湾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扰动或受到轻度扰动,沉积物环境质量为良好(2级)。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为受轻度趋向于中度污染;氮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为受中度或重度污染;磷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为受轻度趋向于中度污染;氮磷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为沉积物受轻度或中度污染。沉积物营养参数评价得出桑沟湾网箱养殖区沉积物受到轻度(2级)或中度(3级)污染,氮污染较严重,可达重度(4级)。(3)综合分析桑沟湾筏式贝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沉积物环境:若从物理(MOM-B系统评价)、化学(沉积物营养指标评价)参数指标看,贝藻区的各项指标平均要低于网箱区,有机质含量除外;而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看,多样性指数在贝藻区略优于网箱区,但底栖动物群落组成、ABC曲线、海洋生物指数AMBI在网箱区的各项评价结果要优于贝藻区,结合了多样性指数的M-AMBI在不同养殖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无论是筏式贝藻养殖区还是网箱养殖区,桑沟湾的沉积物环境整体状况都较好,说明桑沟湾规模化养殖活动对底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4)对底栖环境健康状况的评价要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参数多方面考虑,且生物参数要优于物理和化学参数。若环境中的营养要素指标含量影响到底栖生物群落健康,则该营养要素达到污染水平;若能促进底栖生物群落健康,则未达到污染水平。但由于生物参数使用的限制性,不易推广使用,可降低其使用频率,在物理化学参数监测结果较差的情况下再结合生物参数综合分析。
【图文】:

沉积物质量,评价等级,国标


图 1-1 国标沉积物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等级标准[67]Fig.1-1 The grading standard of sediment quality in GB物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中规定的沉积物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等级标准量优于 GB 18668 第一类标准值,则该指标评价等级为良好;量介于 GB 18668 第一类标准值和第三类标准值之间,则该指标评量劣于 GB 18668 第三类标准值,则该指标评价等级为较差。项指标含量的评价分级标准见图 1-1:物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中规定的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分单个站位沉。积物质量的分级包含沉积物理化性质指标分级和一般污染指标分级必须有有机碳和硫化物两项指标都参与,分级标准参考文献[67有至少六项指标参与,分级标准参考文献[67]。综合单个站位的沉量分级结果,按文献[67]规定的分级标准对单个站位沉积物质量进一般”、“较差”三个等级。积物质量分级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调查区域内的多个采样站点,

坐标图,底质环境,等级评价,站位


图 1-3 pH-Eh 双因素坐标图Fig.1-3 PH-Eh two-factor coordinate graphsGroupⅠ),某个站位的平均分数≤0.5,,则底质状况是可接受则底质状况为不可接受的,为 4 等级;学参数(GroupⅡ)、感官参数(GroupⅢ)及两者的平均值表 1-1(a)的评价标准进行等级评价,评价结果分为 1-4 级3 级代表差,4 级代表很差。底质环境质量需要根据三组参数的等级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1-1(a) 某一站位 MOM-B 化学参数和感官参数的等级评价aluation standard of MOM-B chemical and sensory parameters i均值 X<1.1 1.1≤X<2.1 2.1≤X<3.1 XupⅡupⅢ1 2 3 Ⅱ&Ⅲ表 1-1(b) 某一站位底质环境质量等级评价标准.1-1(b)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ediment quality grade in single s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8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漫;余景;陈丕茂;冯雪;聂永康;;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35期

2 刘萍;宋洪军;张学雷;王宗兴;孙丕喜;;桑沟湾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分布及养殖活动对其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15年04期

3 段丽琴;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獐子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氮和磷的分布来源及污染风险评价[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4 林和山;俞炜炜;刘坤;何雪宝;林俊辉;黄雅琴;陈彬;郑成兴;王建军;;基于AMBI和M-AMBI法的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厦门五缘湾海域为例[J];海洋学报;2015年08期

5 田伟;徐兆礼;;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年02期

6 韩庆喜;刘东艳;;近海双壳类筏式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综述[J];海洋通报;2014年03期

7 罗昭林;朱长波;郭永坚;粟丽;李俊伟;区又君;;流沙湾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和污染评价[J];南方水产科学;2014年03期

8 白亚之;刘季花;张辉;高晶晶;崔菁菁;;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和总氮分析方法[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3期

9 蔡文倩;孟伟;刘录三;朱延忠;周娟;;长江口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AMBI和M-AMBI法[J];环境科学;2013年05期

10 蔡文倩;孟伟;刘录三;朱延忠;周娟;;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继红;滤食性贝类养殖活动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容量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张培玉;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张学雷;滤食性贝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养殖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萍;山东近岸典型海湾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娟;基于生物指数的莱州湾及邻近海域底栖生境健康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田静;基于大型底栖生物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质量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姜翠;桑沟湾筏式养殖栉孔扇贝环境影响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张珊珊;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小清河口沉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钟美明;胶州湾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曲方圆;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卫霞;北黄海夏、冬两季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翟滨;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污染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武晋宣;桑沟湾养殖海域氮、磷收支及环境容量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3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83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f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