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絮凝活性胞外多糖的提纯及结构表征

发布时间:2020-06-03 11:21
【摘要】:微生物絮凝剂是由细菌等微生物经过发酵提取所得到的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其成分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纤维素等。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RPM)最近被报道为一种天然的高效生物絮凝剂,推测黏附污泥中的微生物是絮凝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深入研究了三株絮凝活性菌株的胞外多糖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絮凝效果,采用多种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其结构信息可能对絮凝效果产生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从筛选的菌株中做了以下工作:(1)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选取菌株,本文从实验室中初期筛选鉴定的絮凝活性菌株中选取三株Halomonas sp.GHF11、Pseudoalteromonas sp.GHS19和Pseudoalteromonas sp.JP,通过接种培养,用乙醇沉淀法获得多糖粗品。多糖粗品经过Sevag法脱蛋白处理后,经过阴离子交换柱DEAE和Sephadex凝胶渗透色谱柱进一步纯化得到多糖纯品。对获得的多糖纯品进行絮凝活性测试和结构信息的表征。(2)多糖纯品的活性测试对微生物多糖纯品的活性进行了探究,分析了不同浓度下多糖的絮凝活性和脱色活性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最佳活性的多糖浓度。结果表明在0.5 mg/L的F11多糖剂量时,最佳絮凝效果达到71.2%,而在反应剂量小于0.1 mg/L或大于1.0 mg/L时,絮凝效果较差。另外,对F11多糖纯品关于三种染色剂包括甲基蓝、结晶紫、孔雀石绿的脱色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该多糖对于孔雀石绿的脱色效果最好,在反应剂量1.8 mg/L时,达到最佳脱色效果92.4%。同样地,反应剂量过高或较少,脱色效果将逐渐减弱。同样地,S19多糖的絮凝活性与其剂量有着相似的关系。在剂量为0.9 mg/L时,达到最佳絮凝率为78.8%,反应剂量为2.0 mg/L时,有最佳脱色活性87.9%。JP多糖在投加剂量为0.8 mg/L时,达到最佳絮凝率为83.5%,反应剂量为1.5 mg/L时,有最佳脱色活性93.6%。(3)多糖结构的解析分离纯化的多糖经过一系列手段进行结构的表征。红外光谱显示该多糖的主要官能团,包括羟基、羰基、亚甲基、碳骨架环等。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F11和S19两多糖分子量分别为31KDa和1010KDa,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得F11样品单糖组成为甘露糖、氨基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核糖。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对多糖进行甲基化分析,总离子流图和质谱图显示,其糖苷键的连接方式有葡萄糖末端连接、葡萄糖1→2→3→4连接,甘露糖1→2→3→4→6连接。S19样品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甘露糖,甲基化分析显示,其糖苷键连接方式为葡萄糖Glc1→3连接、葡萄糖Glc1→4连接、葡萄糖Glc1→3→4连接以及甘露糖Man1→2→3→4→6连接。
【图文】:

标准曲线,葡萄糖,标准曲线,苯酚


动部分收集器连续收集洗脱液。然后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各管的糖含量,收集同一吸收峰下的洗脱液,浓缩后冷冻干燥,从而获得所需的纯多糖产品。 总糖含量的测定多糖含量的测定便于分析多糖中含有其他杂质含量的高低,只有杂质含量较下一步的操作。本文使用苯酚硫酸法[67]来测定总糖含量。试剂的配制:80 %的苯酚:将 80 g 苯酚溶于 20 g 去离子水中,,得到 80%的苯存在棕色瓶中冷藏待用。6 %的苯酚:测定标线时使用 80 %的苯酚进行稀释作葡萄糖标准曲线:在 105 ℃的烘箱中将葡萄糖烘干至恒重,准确称取葡 于 500 mL 容量瓶中,定容后得 40 μg/mL 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然后分别吸取0.5、1.0、1.5、2.0 mL,用去离子水补充至 2.0 mL,然后加入 1.0 mL 6%苯酚和硫酸,摇匀,沸水浴 15 min,冷却后,测量 490 nm 处的吸光度。横坐标为多g/mL),纵坐标为吸光度(OD),制作多糖含量的标准线性方程如图 2-1 所示

曲线,紫外扫描,粗多糖,蛋白


剂量对絮凝活性和脱色活性的影响剂量的多糖溶液,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分别测定其絮凝活性,用水重复三次,找出最佳絮凝活性和脱色活性对应的多糖浓度,并分析度时絮凝活性的变化规律。讨论纯度分析酸苯酚法测定多糖总含量, 与多糖粉末实际重量对比,经称量, F11 57 mg,硫酸苯酚法测得含糖量为 49.6 mg,占总重量的 87 %,纯。另外对多糖溶液进行紫外扫描,观察是否有蛋白质、核酸的特征扫描曲线较为平滑,不含有 220 nm 和 280 nm 的紫外吸收,证明多干净,且不存在核酸的影响,因此认为该多糖粉末纯度很高,可进研究和活性的测定。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慧华;马森;方继敏;;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郭旭辉;于乐琴;;几株微生物产絮凝活性比较及培养条件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吴培诚;龚水明;杜林;;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絮凝活性[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王宇;任一兵;刘文全;马秉福;邱庆华;文永兰;李晓梅;雷江;高秀丽;;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活性的测定[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朱艳彬;马放;李大鹏;夏露;;一株球形芽孢杆菌产絮凝活性物质及其絮凝特征[J];给水排水;2009年S1期

6 何宁,李寅,陆茂林,陈坚;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条件[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吴焕利;冯贵颖;赵淑艳;张雪峰;;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絮凝活性[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年11期

8 林亚华;姚钰洁;滕丽华;张捷;;高絮凝活性霉菌的筛选及其在制革废水中的应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2年04期

9 蒋智;易小畅;覃柳;谌斌;;高絮凝活性酿酒酵母菌株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10 马懿;周健;左勇;杨云雷;黄治久;;均匀设计优化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J];工业水处理;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旭辉;周文霞;梁宗琦;刘爱英;白付贤;孙庆伦;;一株蝉拟青霉菌产絮凝活性的研究[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2 钱伟;陈盛;余晨兴;马秀玲;;生物絮凝剂产生菌DSF-1的分离及絮凝活性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钱伟;陈盛;佘晨兴;马秀玲;;生物絮凝剂产生菌DSF-1的分离及絮凝活性研究[A];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曙光;高宝玉;岳钦艳;李剑;冯贵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钟碧疆;高文宏;何瑞雪;;阳离子对大豆多糖絮凝性的影响[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白京生;王兰;;微生物絮凝剂连续化生产及其稳定性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曹芳;余秀梅;郭娟利;何敏;潘康成;;高絮凝活性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的研究[A];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3环境与动物健康专题[C];2012年

8 马放;王薇;;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初步分离提取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磊;戚霁;孙光逊;刘荣琴;;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蒋丽春;唐绍明;游青;赵明莉;;一株适用于炸药废水的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A];2014’(第六届)含能材料与钝感弹药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丽;产絮菌Ochrobactrum sp.W2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的产絮特性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晓娜;玉米酸浆和L-半胱氨酸分离玉米淀粉与蛋白质的机理和工艺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薇;产絮菌合成生物絮凝剂特性及絮凝成分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广宁;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絮凝活性胞外多糖的提纯及结构表征[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2 李明珠;絮凝活性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活性部位的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年

3 张硕;副干酪乳杆菌絮凝活性成分的确定、提取及絮凝条件的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4年

4 钱伟;一株链球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丹妮;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合成条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温小娟;类芽孢杆菌F53生防活性和絮凝活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初步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蔡泽文;渔用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筛选及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9 王洪江;高效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组成和表征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昝继清;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4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94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1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