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水稻土中氯代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还原转化研究
【图文】:
第二章 水稻土中 2,4-D 厌氧还原脱氯机理生物还原脱氯作用[56]。但是也有文献报道,高浓度的 AQDS 会作用,影响正常生长代谢,所以高浓度 AQDS 会对 2,4-D 微生制作用。本研究获得的结论与前人研究成果相符,可能是本实验 的添加量相对于土壤样品中所含土著微生物总量过高,影响了能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代谢,从而抑制了土壤中 2,4-D 微生物降
图 3.12 细菌 OUT 群落结构主坐标分析(a)不同处理培养初始状态(0 天);(b)培养第20 天;(c)培养第 40 天;(d)不同处理培养不同时间Fig 3.12 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PCOA) of bacterial OUT community ofdifferent treatments during different incubation periods (a) 0 day, (b) 20 days, (c) 40 days and (d)0, 20 and 40 days2、乳酸和葡萄糖度水稻土中细菌各类群相对丰度的影响将 OUT 代表序列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可以得出该 OUT 所属的微生物类群,然后再根据 OUT 所属类群对测序序列进行归类。在门水平,所有处理培养体系中细菌的优势种群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绿弯菌(Chloroflexi)、拟杆菌(Bacteroidetes)、古生菌(Euryarchaeota)、放线菌(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Cloacimonetes 和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e),,占据 88.93%~95.27%(图 3.11)。在纲水平,所有处理培养体系中细菌的优势种群为: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a)、酸杆菌(Acidobacteriia)、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ia)、厌氧绳菌(Anaerolineae)、甲烷微菌(Methanomicrobia)、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和 Ignavibacteria,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庆元;小儿胸水厌氧培养11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6年04期
2 张冬民,闫玉梅,薛峰,仝玉萍,夏辉,闫飞帆,姬朝云;厌氧培养袋制备方法的改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8年06期
3 薛汉阳,王德明,马忠德;简易半自动厌氧培养发生器[J];临床检验杂志;1985年03期
4 张苓花,于湛,王滨蕾,王运吉;双歧杆菌厌氧培养及耐氧驯化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96年03期
5 刘佩芹;;厌氧培养用指示剂[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6 陈建平;在厌氧培养中完成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发育循环[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4年05期
7 储从家;孔繁林;吴惠玲;王树坤;向秀华;;需氧厌氧培养方式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6期
8 陈聪敏;厌氧培养法研究的进展——第二讲 各种厌氧培养方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4年06期
9 ;百宝牌Bbo3-A型2.4升厌氧培养罐简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年01期
10 储从家,孔繁林,吴惠玲,管新龙,罗次节;血液(骨髓)培养漏检因素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索慧慧;曲东;;生物炭对水稻土厌氧培养过程中DOC及铁还原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2 王静;曲东;;不同浓度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3 阿丽娜;王黎;严巧凤;张皓;关婷;;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改;红壤水稻土中氯代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还原转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2 李荣华;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还原对砷形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曹宁;水稻土中铁还原与无机磷有效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罗宝芳;添加不同碳源及温度对石灰性水稻土微生物铁还原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段骏;厌氧培养体系中V(V)与Fe(Ⅲ)还原之间的电子竞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辰雷;肠道内硫酸盐还原菌的多样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朱至;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发酵法生产开菲尔多糖[D];江南大学;2008年
8 刘意立;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地土壤CO_2、CH_4排放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王静;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磊;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纤维素利用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01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0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