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22:29
【摘要】:重金属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将其去除。生物炭是一种“绿色”和低成本的多孔吸附材料,近年来,由于其特有的元素组成、表面理化特性和孔隙结构在水体重金属去除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生物炭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仍然存在吸附效能不足、不易回收和循环利用等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利用铁锰氧化物对茶叶渣生物炭进行修饰以制备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并开展其对水体中重金属吸附去除的强化效果和作用机制的研究。通过产率、材料配比和热解终温等初步探索复合材料的最佳制备条件,借助多种表征分析手段,探究制备的炭材料的结构特性及相应的机制。结果表明:0.5为最佳铁锰修饰比;热解终温的升高导致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发生改变,亲水性能下降,芳香性增强,无机矿物含量增加,表面酸性功能基团减少。铁锰修饰在生物炭表面引入了Fe-O及Mn-O特征官能团,铁锰颗粒的沉积导致复合材料的XRD峰强下降。研究同时考察了环境因子、去除时间等参数的影响,并对比活性炭的去除效果,结合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揭示了复合材料用于强化水体单一重金属去除的应用潜力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H为5和投加剂量为1.5 g/L为最佳条件;相比于原始生物炭,复合材料对单一Pb~(2+)和Cd~(2+)均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BC300Fe_1Mn_2对Cu~(2+)的去除率也显著提高。动力学拟合表明BC300Fe_1Mn_2对单一Pb~(2+)、Cd~(2+)和Zn~(2+)吸附过程主要包括化学键及共用电子的作用,而对单一Cu~(2+)的吸附则更符合简单的扩散和静电作用;热力学拟合结果表明BC300Fe_1Mn_2对单一Pb~(2+),Cu~(2+),Cd~(2+)和Zn~(2+)的吸附去除过程为均相表面吸附过程。通过探究BC300Fe_1Mn_2对混合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应用条件,其他金属离子对复合材料去除重金属效果的影响及相应的机制,初步探索将BC300Fe_1Mn_2用于铅锌冶炼模拟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状态下pH的增大更有利于铅离子的去除。其他金属离子存在时,BC300Fe_1Mn_2对Pb~(2+)的吸附量随Pb~(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以Cu~(2+)、Cd~(2+)、Zn~(2+)为主要研究对象时,BC300Fe_1Mn_2对Cu~(2+)、Cd~(2+)、Zn~(2+)的吸附量先增加后略微减少又增大。经BC300Fe_1Mn_2的处理,模拟铅锌行业排放的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Pb~(2+)、Cu~(2+)浓度及pH值均可达到排放标准,Cd~(2+)基本达到排放标准。
【图文】:

技术路线图,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生物炭,铁锰,产率,原材料


图 3-1 不同铁锰比修饰的原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制得的生物炭产率图 3-1 可知,经铁锰修饰后的原材料制得的生物炭产率随温度的变化要小于未经修饰的原材料制得的生物炭产率,而且当铁锰摩尔量之比时,产率基本趋于平缓,不再呈现显著变化;同一铁锰比例修饰的生裂解终温增大时,相应地制得的生物炭复合材料的产率随着温度的升,其中未经铁锰修饰的生物炭产率随温度变化差值最大,而当铁锰量.2 时,生物炭产率随温度变化的差值最小,当铁锰量之比大于 0.5 时率随温度变化基本相同;而同一热解温度下,生物炭的产率随着铁锰增加而增加,最后趋向平衡,,其中三个热解终温下产率分别趋于,300℃;500℃:45.56%;700℃:40.82%。此综合考虑生物炭产率及制备材料的生产成本,并结合参考文献,本铁和锰的量之比为 0.5(即 FeCl3与 KMnO4的混合溶液的浓度比为 0/0.10 mol/L)对生物炭进行改性修饰,相对应的复合材料分别Fe1Mn2,BC500CFe1Mn2,BC700Fe1Mn2。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O64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徐亚平;;重金属废水污染及治理技术应用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年12期

2 邓广才;;重金属废水污染及治理技术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19年15期

3 张惠华;;工业重金属废水治理工程设计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年09期

4 杨亮;陈东;;重金属废水传统处理技术的研究综述[J];广东化工;2017年17期

5 吴若飞;;工业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年20期

6 刘美玲;石琛;王丽坤;;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J];广东化工;2015年01期

7 许晶晶;;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02期

8 刘美玲;石琛;王丽坤;;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J];煤炭与化工;2015年02期

9 聂小芳;;对重金属废水中含镍废水处理技术的几点探讨[J];科技展望;2015年12期

10 杨柳;李贵;何丹;张悦;张跃春;;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秀国;段建菊;;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5年

2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平;齐剑英;张泽彪;陈永亨;;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及其表面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邓景衡;余侃萍;肖国光;谢建国;Yang Guochao;Xiao Qichun;;三维电极处理铅镉混合重金属废水[A];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刘立强;秦英杰;刘云菲;李青;张艳萍;崔东胜;;气态膜过程用于含氨含氰重金属废水的达标治理[A];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6 孙亚光;余涛;曾颖颖;容贤华;金陆石;;非金属矿/聚合物复合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进展与效果[A];2015年中国非金属矿科技与市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5年

7 张平;陈永亨;齐剑英;;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戴玉芬;吴少林;钟玉凤;张婷;朱振兴;;螯合剂处理复合型重金属废水研究[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9 成岳;余宏伟;赖慧玲;宁清;段敏晨;;重金属废水高效处理及污泥回收再利用技术[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10 冯彬;张利民;;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A];全国镀膜与表面精饰低碳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迟平;采矿废水重金属处理难题攻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张鸣岐;专项整治涉酸涉重金属废水纳污坑塘[N];天津日报;2017年

3 长沙晚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郭凌飞;打造中国检验检测“第四城”[N];长沙晚报;2017年

4 罗艾东;电化学新技术高效处理重金属废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5 记者 仇方迎;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获得成功[N];科技日报;2008年

6 仇方迎;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取得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7 李璀;湖南大学解决重金属废水重复利用难题[N];光明日报;2006年

8 记者张莺;贺州重金属废水入江:监管难还是监管缺?[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宣士峰;应用市场化机制提升治理水平[N];中国环境报;2018年

10 钟楠;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处理实现零排放[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民熙;硫酸盐还原菌结合生物材料处理重金属污水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周贵寅;凝胶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重金属行为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王玉龙;重金属Hg~(2+)和Cu~(2+)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门洪;重金属离子选择传感器及其在海水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陈玉成;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6 邹绍芳;重金属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海水检测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新才;重金属在土壤—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8 田颖;聚吡咯的电化学性质及对重金属还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杨雷;水泥工业处理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的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邓莉萍;藻体对水环境中N、P及重金属Cu~(2+)、Pb~(2+)、Cd~(2+)、Cr~(6+)的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姣;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周颜霞;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土环境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D];扬州大学;2019年

3 王三源;PDC促进PDE去除重金属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张智远;碱土金属强化沉淀处理酒石酸镍废水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5 陈思江;EDTA功能化磁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去除甲基蓝和重金属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6 门倩;粤北某铀矿山周边水体表层沉积物放射性与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D];南华大学;2019年

7 张昊晗;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8 林冠豪;强化电还原/电氧化协同工艺去除水中重金属及有机物效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9 孙俊豪;水滑石基水凝胶去除水中重金属的应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10 吕飞燕;壳聚糖改性水滑石吸附水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02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02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1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