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气候变化对三江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19:45
【摘要】:三江源是我国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区域之一。作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改变将影响全国和中南半岛地区,乃至全世界。本研究通过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生态环境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PSR模型评价分析三江源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三江源气温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气温发生突变,2000年以后气温显著上升。四季气温均有上升,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明显。降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未发生突变。降水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夏两季,而秋季降水量略微有所减少。除20世纪80年代,降水略微下降,其他年代均有上升趋势。全区水分状况基本保持不变,SPEI值略有下降。大部分区域有略微湿润化趋势,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基本都处于略微湿润化趋势,而黄河源约有25%的区域有干旱化趋势。(2)三江源平均植被NPP为209.62 g·m-2·a-1,黄河源和澜沧江源植被状况优于全区平均水平,长江源植被状况最差。1982-2013年,三江源植被NPP呈现上升趋势,长江源、黄河源和澜沧江源的植被状况均有上升趋势。夏季植被NPP增长最显著。植被NPP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大,且以正相关为主,与降水相关性相对较小,也是以正相关为主。(3)三江源景观类型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未利用地次之,建设用地面积最小,各分区景观类型状况与全区基本保持一致。1980-2015年,三江源草地、林地和水域面积有退化趋势,建设用地和耕地则明显增加,有植被面积占比下降。全区景观格局指数时间差异性较小,各分区状况也与全区较为接近。三江源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先下降后上升,总体有微弱下降趋势。植被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略微下降,而未利用地和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上升。各分区状况而言,长江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澜沧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4)三江源生态系统稳定性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近年来,三江源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先增后减,基本保持不变。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因子有利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修复。尽管大量的环境保护工程在三江源展开,但由于人口、经济和土地垦殖率的增长,人为因子仍然对三江源生态系统起负效应。应继续贯彻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三江源生态修复对策,加强管理,增强三江源生态系统稳定性,使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好的发挥其生态效益。
【图文】:

示意图,地理位置,示意图,三江源


三江源(31。39'?36。12礼89。45'?102°23五)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逡逑和澜沧江的河源地。三江源地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沼泽丛生、雪山冰川纵横,是逡逑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地理位置如图2-1所示。研究逡逑区东南部、东部与四川省相邻,西南部则与西藏自治区相接,总面积达到35.66xl04km2。逡逑其中长江源区域面积为15.41xl04km2,黄河源面积为9.83xl04km2,澜沧江源面积为逡逑3.68xl04km2,其他河流源区面积邋6.74xl04km2邋(图邋2-2)。逡逑2.1.2地貌与地形逡逑三江源地质构造历史悠久,从三叠纪时期开始,昆仑山脉逐渐隆起脱离古特提斯逡逑海,到白垩纪晚期全部形成陆地。后喜马拉雅山脉发生地质抬升作用,逐步构成三江逡逑源原始的地质地貌?1]。高原表面平行排布着一列列宽谷与低山,,其间间隔着河流和湖逡逑泊。唐古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及祖尔肯乌拉山环绕整个三江源,巴颜喀拉山逡逑横穿整个地区

点分布,气象站,三江源,面积


iar逦一逡逑图2-1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逡逑三江源(31。39'?36。12礼89。45'?102°23五)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逡逑和澜沧江的河源地。三江源地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沼泽丛生、雪山冰川纵横,是逡逑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地理位置如图2-1所示。研究逡逑区东南部、东部与四川省相邻,西南部则与西藏自治区相接,总面积达到35.66xl04km2。逡逑其中长江源区域面积为15.41xl04km2,黄河源面积为9.83xl04km2,澜沧江源面积为逡逑3.68xl04km2,其他河流源区面积邋6.74xl04km2邋(图邋2-2)。逡逑2.1.2地貌与地形逡逑三江源地质构造历史悠久,从三叠纪时期开始,昆仑山脉逐渐隆起脱离古特提斯逡逑海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67;X17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竟虎;李真;;2001—2012年西北干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5年12期

2 管延龙;王让会;李成;姚健;;天山北麓1963~2010年0cm最高与最低地表温度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5年04期

3 周广胜;;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年01期

4 张继平;刘春兰;郝海广;孙莉;乔青;王辉;宁杨翠;;基于MODIS GPP/NPP数据的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时空变化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1期

5 李成;王让会;申双和;;基于PSR模型的乌鲁木齐人工增雨环境效应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10期

6 李医民;李鑫;华静;;基于复杂网络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14年06期

7 李惠梅;张安录;;三江源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郭佩佩;杨东;王慧;程军奇;;1960—2011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年10期

9 邵全琴;刘纪远;黄麟;樊江文;徐新良;王军邦;;2005-2009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成效综合评估[J];地理研究;2013年09期

10 刘蕊蕊;陆宝宏;陈昱潼;董闯;阮晓波;唐文涛;;基于PDSI指数的三江源干旱气候特征分析[J];人民黄河;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藜;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三江源湿地生态健康评价[D];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慧;三江源地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磊娟;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4 郭佩佩;近52年来三江源地区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8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08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9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