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与城市热环境响应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23:52
【摘要】:针对以往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多基于行政边界、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与城市热环境响应规律研究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基于Landsat 8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结合生态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分布格局,探讨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与城市热环境(城市地表温度、热岛等级)响应规律,为合理防治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不透水面聚集密度法、监督分类法和阈值法三种方法提取济南市主要建城区和郊区范围。(2)利用城郊温差法计算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UHI),研究热岛强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各类斑块面积所占百分比(percentage of landscape,PLAND)、最大斑块指数(largest patch index,LPI)、聚集度指数(clumpy index,CLUMPY)4个景观指数,研究城市主要建城区热岛强度等级多时空尺度的演变规律。(3)研究不透水面聚集密与城市热环境的响应规律,探索其响应的临界点,为济南合理防治热岛效应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采用不透水面聚集密度法、监督分类法和阈值法分别提取济南市主要城建区范围,监督分类提取精度为89.82%,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与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济南市主要建城区边界轮廓大体相似,不透水面聚集密度提取精度高达92.05%,而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精度为86.50%。相对而言,不透水面聚集密度提取建城区边界精度高。但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方法更加方便快捷,尤其适用于大区域的建城区范围提取。(2)在时间尺度上,多时相热岛强度计算结果显示:2013年、2017年热岛强度分别为1.17℃、2.75℃,增长1.58℃。PD、PLAND、LPI、CLUMPY景观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城市热岛强度呈增长的趋势,研究区呈现出“面积大、分布集中”的多中心城市热岛格局。(3)在空间尺度上,通过转移矩阵模型,分析热岛等级景观指数在不同空间尺度之间的信息转移情况可知:不同热岛等级景观指数受空间尺度的变化影响显著。根据景观指数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可将其分为3类:增加型、减少型和波动型。PD、CLUMPY存在明显“尺度效应”,而PLAND和LPI在各热岛等级间存在交替变化规律。(4)地表温度随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槐荫区、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75、0.73、0.81。地表温度随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增长变化有着明显的“临界点”,可大致分为剧烈型、缓慢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在0到10%之间地表温度随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变化比较剧烈;10%~40%之间地表温度随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变化比较缓慢;在40%之后地表温度随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变化比较平稳。(5)依据地表温度随不透水面聚集密度增长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临界点的情况,将济南市不透水面聚集密度分为三个等级:低聚集密度区、中聚集密度区、高聚集密度区。不透水面聚集密度和地表温度等级都表现为以高密度聚集区和高温区为中心,呈现逐步向外扩散的趋势,两者间存在较好一致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16

【图文】:

框图,论文研究,内容,框图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仍不明确。因此,加强对城市建城区的提取,热岛强度时空特征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应规律,具有巨大研究与应用潜力。 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针对以往城市热岛研究多基于行政边界、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与城市热环境响应规律研不足的问题,以济南市为例,采用基于 IBI 指数提取济南城市建城区和郊区,研究不同岛强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研究城市建城区热岛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探索地温度空间分布特征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响应关系,并确定其响应的临界点。(2) 研究内容

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济南市,地理位置


-郊温差法对主城区热岛强度计算,并对热岛等级进行划分。采用 PD、PLAND、LPLUMPY 四个景观格局指数,研究热岛等级的时空变化规律。3) 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与城市热环境研究,并探索响应临界点利用 Landsat 8 计算 IBI 指数,提取研究区不透水面分布;计算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人工建筑聚集区;然后利用回归模型,研究城市热环境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响应规逐步探索响应的临界点。.4 研究区概况济南市坐落在山东省中西部,处于黄河下游。地理位置在 36°32′N—36°51′N16°49′E—117°14′E 之间,属于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处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南靠泰山,北跨黄河,,并拥有“七十二泉”著称。济南以北与德州邻,以南与莱芜、泰安相连,东接淄博市,西连聊城,东北接连滨州市,南北跨越大66 千米,东西跨越大概 138 km,总面积大约有 8177 km2,市区的占地面积大约 3257 k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翠云;王太春;元炳成;陈丽丽;张慧;;城市热环境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9年23期

2 刘建益;薛峰;;必须重视对城市热环境效应的治理[J];江南论坛;2008年07期

3 陈云浩,李晓兵,史培军,何春阳;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3期

4 吕志强;庞容;朱金盛;邓睿;申丽萍;;山地城市热环境及其聚落特征的关联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5 ;“城市热环境调控及广州生态建设实践”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召开[J];城市勘测;2014年06期

6 孙芹芹;吴志峰;谭建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城市热环境效应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4期

7 季青;余明;;闽东南沿海城市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裴志方;文艳;杨武年;;城市化下城市热环境与下垫面关系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1期

9 侯浩然;丁凤;黎勤生;;近20年来福州城市热环境变化遥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年03期

10 王鹏龙;张建明;吕荣芳;;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兰州市热环境[J];生态学杂志;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惊涛;;空调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分析——改善城市热环境研究之一[A];二00四年浙江省暖通空调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岳亚飞;詹庆明;王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生态规划)[C];2016年

3 张庆国;杨书运;刘新;;生态学在城市热污染防治中的应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刘建益;;对城市热环境效应治理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李雪松;陈欢;方明扬;;滨水城市热环境与通风廊道关系研究——以黄石市为例[A];《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6 韩贵锋;陈明春;郭建明;赵一凡;;交通流量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C];2017年

7 张建涛;孟小绒;樊慧丽;王建鹏;刘小英;薛荣;;西安市城区热岛效应现状和改善对策[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熊永柱;黄少鹏;;城市热环境数据库与可视化共享平台研究[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9 王鹏龙;张建明;张超;张春梅;;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热环境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以银川市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潘竟虎;李宝娟;;基于空间PCA的兰州市热环境人文驱动因素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郭泽莉;上海植物园“四招”缓解城市热环境[N];中国花卉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朝斌;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热环境时空异质性分布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年

2 王翠云;基于遥感和CFD技术的城市热环境分析与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3 赵小艳;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城市热环境演变与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陈飞平;南昌市城区热环境与城市绿地相关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5 陈光;广州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扩张背景下城市热环境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郑文武;城市地表蒸散发遥感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张逸然;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方法及其基于国产高分影像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黄立文;武汉及城市圈热环境时空精细遥感分析[D];武汉大学;2017年

9 李海峰;多源遥感数据支持的中等城市热环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吉营;基于零方程湍流模型的非等温城市区域热环境的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庆锋;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与城市热环境响应规律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年

2 王晓晖;西安市城市热环境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8年

3 祝新明;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环境时空格局分异性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4 郭燕滨;典型热岛城市热环境效应的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D];福州大学;2015年

5 蒋若蔚;基于时间序列的城市热环境时空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6 蓝玉良;基于时空特征的城市热环境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7 孙宗耀;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8 杨雅楠;近20a乌鲁木齐市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变化与下垫面关系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年

9 王莹;沈阳市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遥感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王璐瑶;武汉土地利用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11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11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8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