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粘土矿物-溶解铁-微生物复杂体系中六价铬的还原反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7:09
【摘要】:在自然环境中,由于Cr(Ⅵ)流动性较强,并对生物体具有毒害作用,而被广泛关注。而Cr(Ⅲ)微毒且难溶,常以氢氧化铬的形式吸附或沉淀在土壤或矿物表面,所以将Cr(Ⅵ)转化为Cr(Ⅲ)是治理铬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关于单一因子(如溶解态Fe(Ⅱ)、有机酸等)对铬污染的迁移转化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实际铬污染场地往往是多环境因子共存的复杂体系,因此通过研究多环境因子共存的复杂体系对铬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对实际环境治理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模拟地下水环境,将多个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的单一因子(溶解态Fe(Ⅱ),粘土矿物,乳酸和微生物)组合成复杂的多环境因子。首先探究在中性、厌氧环境中,粘土矿物绿脱石中的结构态Fe(Ⅱ)与粘土矿物和溶解态Fe(Ⅱ)混合形成的复合态Fe(Ⅱ)对Cr(Ⅵ)还原的影响,发现(1)粘土矿物绿脱石结构中的Fe(Ⅱ)还原Cr(Ⅵ)的速率相对复合态Fe(Ⅱ)还原Cr(Ⅵ)的速率较慢,并且乳酸钠在反应过程中可以作为额外电子供体参与Cr(Ⅵ)的还原。(2)复合态Fe(Ⅱ)与Cr(Ⅵ)反应形成的铬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对Cr(Ⅵ)具有吸附作用,说明在复合态Fe(Ⅱ)体系中,Cr(Ⅵ)的去除是还原和吸附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我们通过向上述体系中加入异化铁还原模式菌MR-1,探讨不同形态Fe(Ⅱ)-微生物共存体系对Cr(Ⅵ)还原的影响。通过对反应产物进行水化学分析和矿物表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形态的Fe(Ⅱ)-微生物体系中,Cr(Ⅵ)的还原速率与还原量主要受到Fe(Ⅱ)的赋存形式及含量和菌的活性的影响。(2)粘土矿物可以通过吸附或固定Cr(Ⅵ)的还原产物,减少其与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对微生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进而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并通过微生物还原Fe(Ⅲ)形成的Fe(Ⅱ)间接促进了Cr(Ⅵ)的还原。(3)通过研究不同含铁量的粘土矿物(富铁的绿脱石和贫铁的钠蒙脱石)组成的粘土矿物-溶解铁-微生物的复杂体系发现,微生物还原体系中Fe(Ⅲ)的速率和还原量与粘土矿物的含铁量成正比。本论文通过研究粘土矿物,溶解铁和微生物以及有机酸共存的多因子复杂体系对Cr(Ⅵ)还原反应的过程发现,富铁粘土矿物-溶解态Fe(Ⅱ)体系与微生物MR-1共同作用下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Cr(Ⅵ)还原的速率和还原量,对于类似地下水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的铬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579;X523
【图文】:

粘土矿物结构


污染以及 Cr(III)沉淀难回收等缺点,而生物法则相对物理和化学方法除了成本低和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外,还可以做到 1)在未挖掘的土壤下可以通过微生物进行原位修复;2)这个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较深的地下水位;3)能够在一段时期内保持 Cr(VI)还原的持续性;4)污染还原区域不会受到破坏等(Viti et al., 2007),所以微生物在铬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1.3 粘土矿物与微生物在铬污染物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地球上矿物种类繁多,而粘土矿物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结构材料之一,对土壤或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Kostkaetal.,1999),并且其在自然环境及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营养元素的循环、植物的生长、污染物的迁移、有机质成熟以及石油生产等(Stucki, 1988; Stucki, 2005)。粘土矿

路线图,实验技术,路线图,粘土矿物


路线的具体实验流程如下:不同形态的 Fe(II)在微用下还原 Cr(V制备化学粘土矿物 制备粘土矿物-Fe(II)(aq制备粘土矿物产物定量分析粘土矿物中的结构 Fe(II)土矿物-Fe(II)(aq)体系中的 Fe(II)还原 Cr(VI)矿物表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丽;赵永刚;;砂岩中自生粘土矿物的研究现状、内容和方法[J];科技资讯;2012年31期

2 吕华华;石学法;杨刚;;粘土矿物对海底热液活动的指示作用[J];矿物学报;2011年S1期

3 高霞;左银辉;;粘土矿物分离及样品制备[J];新疆地质;2007年02期

4 刘娜;陈畅曙;付云娜;;有机粘土矿物对水中菲蒽混合物的吸附[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5 吴平霄,叶代启,明彩兵;柱撑粘土矿物层间域的性质及其环境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2年04期

6 任子平,杨赞中;有机粘土矿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1年03期

7 张强,杨萍;粘土矿物微观结构与陶瓷用减水剂的选择[J];中国陶瓷;2001年05期

8 张春忙;浅析宁夏中生代煤系粘土矿物与煤变质关系[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0年09期

9 ;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定量计算粘土矿物成分方法初探[J];测井技术;1998年05期

10 武羡慧,刘成武,巨军昌;他生、原生及次生粘土矿物的鉴别方法研究[J];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文;洪汉烈;殷科;;红土中粘土矿物的转化方式和机理研究[A];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2 张天乐;王宗良;;《中国粘土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1978)[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3 曲永新;张永双;冯玉勇;张加桂;;中国膨胀土粘土矿物组成的定量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张倩;杨琛;党志;;泰乐菌素在粘土矿物上的吸附特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周慧堂;;粘土矿物加工的细度以及其对应用性能的影响[A];2012首届饲料脱霉技术研讨会暨霉菌毒素吸附剂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范晨子;张誉;陈郑辉;朱云;樊兴涛;;江西赣南风化淋滤型稀土矿床中的粘土矿物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C];2015年

7 刘显东;陆现彩;王汝成;周会群;;基于量子力学模拟的粘土矿物结构及表面反应性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葛传芝;闵际坤;;滇池科1井粘土矿物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9 王林江;谢襄漓;;粘土矿物材料在阻燃技术中的应用前景与问题[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启明;刘钦甫;申琦;;黑龙江侏罗纪含煤地层粘土矿物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孝文;火星存在粘土矿物迹象[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叶青 实习生 龙小雄;视土为金的研究者[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郝彦娜;孜孜不倦学者路 矢志不渝创新人[N];广西日报;2010年

4 孙西;饲用粘结剂分类及应用[N];新疆科技报(汉);2016年

5 红岸;好奇号:今年重点寻找微生物[N];中国航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丽慧;粘土矿物催化生物质热解机理及生物炭吸附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2 周金虹;粘土矿物孔道表面与流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D];南京大学;2019年

3 尚海丽;西北干旱区粘土矿物-微生物作用机理及促生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4 孟杰;断层泥中粘土矿物的转化及实验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杨剑虹;紫色母岩和土壤中的钛[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风华;王庄—宁海地区砂岩储层敏感性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曾强;粘土矿物中结构铁氧化还原态变化对有机物保存及降解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8 王朝文;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对构造与气候演化的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张立虎;粘土矿物—流体体系界面属性的分子模拟[D];南京大学;2017年

10 张倩;泰乐菌素在粘土矿物表面的吸附平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俊杰;加积型红土粘土矿物及风化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2 赵廷仪;囊谦盆地贡觉组含膏盐地层粘土矿物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19年

3 马烁;铁改性粘土矿物对稻田土壤镉和砷的钝化效果及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4 杨学伟;粘土矿物-溶解铁-微生物复杂体系中六价铬的还原反应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5 刘兴宝;大凌河与辽河间现代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6 魏雅楠;共存离子对甲氧苄氨嘧啶在典型粘土矿物上吸附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7 李健;泥页岩中主要粘土矿物对甲烷吸附的控制作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8年

8 李志恒;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粘土矿物表面的吸附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刘珍;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砂砾岩储层特征及粘土矿物溶蚀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10 左骁遥;粘土矿物对二氧化碳吸附及扩散的分子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19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19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