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磁性有序介孔碳吸附双酚A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00:57
【摘要】:随着人类工业进程的不断进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数量和种类日渐增加,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针对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污染问题,开展多种碳质材料及载铁有序介孔碳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并对该新型碳质材料实际工程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首先,系统比较了活性炭(AC)、单壁碳纳米管(SWCNT)、多壁碳纳米管(MWCNT)、有序介孔碳(OMC)、氧化石墨烯(GO)五种碳质材料对BPA的吸附效果。通过表征表现,OMC具备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且五种碳质材料表面均含有羟基和羧基等含氧官能团。五种碳质材料对BPA的吸附性能大小顺序依次为OMCACSWCNTGOMWCNT。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不同碳质材料对BPA的吸附过程可以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五种碳质材料对BPA的吸附,且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的物理过程。当pH接近等电位点时,不同碳质材料对BPA都表现出最佳吸附效果,低于或者超过等电位点吸附量均出现下降,在pH=11时吸附性能最差。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磁性有序介孔碳。通过表征发现,Fe_3O_4纳米颗粒成功地负载于OMC表面,所制备的磁性有序介孔碳仍然具备较为丰富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达到420.14 m~2/g,孔容为0.4932 cm3/g,饱和磁性强度为12.5 emu/g。磁性有序介孔碳对BPA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200 min,到400 min时已经基本达到吸附饱和。随着Fe_3O_4纳米颗粒负载量的增加,磁性有序介孔碳对BPA的吸附性能逐渐降低。磁性有序介孔碳在等电点(pH_(pzc)=7.8)附近吸附性能最好。磁性有序介孔碳对BPA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吸附热力学实验发现,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所制备的磁性有序介孔碳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回用性,对不同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该新型碳质材料在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图文】:

分子结构图,分子结构,内分泌干扰物,双酚


因为人类活动以及对环保意识的缺乏,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分泌干扰物放,因此水体环境成为内分泌干扰物最主要的存在场所。隋倩等[19]对水厂二级出水中的 EDCs 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 BPA 浓度高达第三围内,BPA 在水中无处不在,在污水处理厂(WWTPs)出水中检测到高达 370 μg/L[20],在地表水中检测出的浓度接近 56 μg/L[21],地下水47 μg/L[22]。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EDCs 对环境水体的污染已相当以 BPA 为原料生产的产品遍布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在我们毫不知情过水、空气、接触以及食物链等途径流入人体,危机我们的健康。由较强,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做为内分泌干扰物中的典型代表。双酚 A(BPA)的概括 双酚 A(BPA)的基本信息双酚 A(bisphenol A2,2-二(4-羟基苯基)丙烷,BPA),是近年来报道中的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它有两个苯酚基团,结构如图 1-1 所示。

红外光谱图,碳质材料,红外光谱图


质材料表征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对各种碳质材料表面带有的官能团进行分析,采用 FTIR 对活性纳米管(SWCNT)、多壁碳纳米管(MWCNT)、氧化石墨烯(G碳(OMC)等五种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 3-1。下图所示,五种碳质材料的红外光谱具有相似的吸收峰,说明这些相似的官能团,同时可以看出表面含有的官能团较少。中,所有样品在 3300-3600cm-1之间均出现 O-H 基团引起的吸收峰材料含有大量的羟基(-OH),在 1500-1700 cm-1之间的伸缩振动峰C[96],在 1000-1250 cm-1之间的伸缩振动峰是由 C-O 引起的[97]。这是碳质材料的特征吸收峰[98]。从图 3-1 可以看出,这几种碳质材料本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康;;有序介孔碳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6年20期

2 刘云朋;周洁;李中坚;雷乐成;;氮掺杂有序介孔碳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4年06期

3 闻振涛;万颖;;有序介孔碳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1年07期

4 杨晓越;孙安霞;姜浩锡;张敏华;;用软模板法制备有序介孔炭材料过程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9期

5 周卫;付宏刚;潘凯;;有序介孔TiO_2及其复合体的合成与特性[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6 杨晓洁;刘迎新;;N掺杂有序介孔碳材料的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7年01期

7 杨丽;王佳君;王霞;郑华艳;李忠;;有序介孔炭的制备、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5年11期

8 祝建中;杨嘉;;有序介孔炭合成、改性及其对汞离子的吸附性能[J];新型炭材料;2008年03期

9 刘俊义;刘岩;;有序介孔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费托反应中的应用[J];山西化工;2016年02期

10 刘攀博;焦剑;黄英;;有序介孔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晓龙;花榕;张志宾;刘云海;;聚咪唑/有序介孔碳互穿网络复合材料吸附水溶液中的铀[A];第十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薄祥洁;张宇帆;郭黎平;;有序介孔碳功能化及其电化学传感[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4)[C];2011年

3 李树坤;赵东林;沈曾民;;有序介孔碳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张凌峰;李敏;袁忠勇;;有序介孔碳负载金属氧化物合成及其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高玲;杨菁;陈哲;朱建华;;辣根过氧化物酶在新型有序介孔有机硅材料上的固定化[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林娜;高玲;朱建华;;有序介孔有机硅固载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朱欣欣;冯晓珂;周丽娜;李煜;刘丹;屈德宇;;氮掺杂有序介孔碳/硫复合正极材料制备及其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8 钱旭芳;万颖;;高氧化钛含量有序介孔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合成[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蔡江涛;李小燕;张亚婷;刘国阳;邱介山;周安宁;;磷掺杂酚醛树脂基有序介孔炭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10 赵晓晨;王爱琴;张涛;;液相自组装法合成硼掺杂的有序介孔碳及其电化学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振民;金属嵌入式修饰有序介孔TiO_2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2 赵春霞;有序介孔氧化硅的改性及复合介孔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闫欣;有序介孔氧化硅、硅铝酸盐、硅钛酸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丽霞;有序介孔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5 王克亮;有序介孔碳制备及萘吸附性能的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刘娜;有序介孔炭的形态控制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7 孙志鹏;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用有序介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项东;铁基合金与氧化物纳米粒子修饰有序介孔碳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王涛;不锈钢表面有序介孔碳基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10 曹飞飞;有序性结构对碳材料NO_x吸附及还原作用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茂银;有序介孔钴基金属氧化物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应用[D];宁夏大学;2019年

2 谢惠;有序介孔炭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9年

3 陈娅;磁性有序介孔碳吸附双酚A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4 李振彬;有序介孔复合材料及其模板碳的设计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9年

5 徐菘;基于有序介孔碳制备新型固相微萃取纤维及其性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6 刘曼;改性有序介孔碳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双酚A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7 吕晓芸;有序介孔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容脱盐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8 叶建岐;异质元素修饰有序介孔碳储钠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9 胡巧丽;负载铜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合成苄基甲基碳酸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0 梅宇;功能化有序介孔酚醛树脂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二氧化碳化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26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26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8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