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生物膜与耗氧单元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降解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1.45;X703
【图文】:
1.4 MFC 概述1.4.1 MFC 工作原理MFC与传统燃料电池的概念类似(如图1-3),依靠微生物氧化一系列有机燃料源,转换存储在化学键中的能量,产生电流,而不是依赖于金属催化剂[22]。真菌(酵母)与电极之间的电化学活性发现于 20 世纪初,Potter 在无菌介质的电池装置中,利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培养物使铂电极产生了电[23]。后来 Cohen 在 1931 年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报道了堆积的细菌燃料电池系统可产生 35V 的电压[24]。这些研究和报道被视作电子生物学的起源,1963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了在太空飞行期间将人类废弃物再循环并转化为电能的可行性[25-27]。1990 年,Habberman 和 Pommer 开创性地报道了一个可以长期工作的 MFC
图 1-4 利用藻处理废水示意图[17]Figure 1-4 Schematic diagram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with algae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综上所述,MFC 是一种潜在的废水处理方法,并且可以回收污水中的能量。但是MFC 独立处理垃圾渗滤液时效率低。微藻由于高效的生长速率被用做多种产品的原材料,然而人工培养微藻净能量回收低,经济上不可行,若将垃圾渗滤液处理与微藻培养相结合,具有成本低、可回收有价值的营养物以及低成本去除污染物等优点。然而目前 MFC 与直接微藻结合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中溶解氧向阳极扩散降低了MFC 的有机物处理能力与产电性能。本研究针对 MFC 和微藻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即无法同时有效降解有机物和氨氮、降解时间长、直接耦合两种技术面临氧气限制等进行研究。虽然目前已有研究尝试将 MFC 与微藻技术进行耦合,多集中在双室 MFC与微藻耦合,而对单室 MFC 耦合微藻技术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微藻生物膜与单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王玲利;;垃圾渗滤液的工艺比较[J];给水排水动态;2012年04期
2 ;第四届垃圾渗滤液处理论坛[J];给水排水动态;2017年05期
3 冉德超;;浅析生活垃圾渗滤液来源变化及产生量控制[J];能源与环境;2017年06期
4 闫维佳;张弛;杨志宏;闫志强;;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的渗滤液特征研究[J];山西建筑;2018年13期
5 蓝宁锋;;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年09期
6 李丽;;高原渗滤液处理技术及工艺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年22期
7 张雪梅;;渗滤液处理工程升级改造实例[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2年03期
8 王中琼;;固体废物填埋渗滤液处理专利技术分析[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1年03期
9 杨红薇;刘丹;徐创军;;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措施可行性论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环境;2007年03期
10 张国平,周恭明;国内渗滤液处理研究和应用现状[J];污染防治技术;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济华;;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回顾[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秦侠;姚小丽;;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中渗滤液处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3 吕国庆;岳峥;孙月驰;张亚琳;胡福梅;刘保成;杜昱;;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渗滤液处理扩容工程设计[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段菁n
本文编号:2735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3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