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莱芜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02 15:10
【摘要】:本文以莱芜市为研究区域,选定2016年为基准年,以大气颗粒物为研究介质,针对四个季节,采集了三种粒径(TSP、PM_(10)、PM_(2.5))的大气颗粒物,分别对5个环境空气点位进行手工样品采集,并且结合长期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莱芜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污染特征。根据污染源属性,分季节采集了土壤风沙尘、道路尘、城市扬尘,采集了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机动车尾气尘等污染源样品,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对采集的环境受体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其载带的水溶性离子、OC、EC的复合污染特征,对莱芜市大气颗粒物进行来源解析,结合后向轨迹探讨莱芜市大气颗粒物在重污染天气下的气团迁移规律,并提出莱芜市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和综合防治策略。(1)2015年至2017年PM_(10)的浓度分别为134.25μg/m~3、126.17μg/m~3和113.00μg/m~3,PM_(2.5)的浓度分别为85.50μg/m~3、72.42μg/m~3和60.36μg/m~3,大气污染物呈现每年逐渐降低的趋势。莱芜市空气污染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污染最重,这主要与莱芜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有关,大气污染呈典型的煤烟型污染。莱芜市2016年的PM_(2.5)/PM_(10)的比值范围是0.46-0.74,其中冬季PM_(2.5)/PM_(10)比值最高,说明采暖季主要以细颗粒物污染为主;春季PM_(2.5)/PM_(10)的比值最低,说明春季风沙季主要以粗颗粒物为主。NO_2与PM_(2.5)呈现正相关性,O_3与PM_(2.5)浓度呈现负相关性。(2)莱芜市各个季节的二次离子(SO_4~(2-)、NO_3~-和NH_4~+)均是最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占比均超过70%,说明莱芜市以二次污染为主。2016年三种离子主要以NH_4NO_3和(NH_4)_2SO_4形式存在。而贫铵样品中的硝酸盐形成与莱芜市高湿度和酸性气溶胶表面N_2O_5的非均相水解有关。通过[NO_3~-]/[SO_4~(2-)]的比值得出,夏季是以固定源为主,而春、秋和冬季均以流动源为主。OC与EC的浓度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大,OC/EC的值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减小,说明二次污染在细粒子中富集更为严重。(3)运用CMB模型解析出采暖季PM_(2.5)来源分担率最高的为燃煤尘,春季PM_(2.5)来源分担率最高的为城市扬尘,夏季和秋季PM_(2.5)分担率最高的为硫酸盐和硝酸盐。从大气排放源清单二次分配来看,采暖季和秋季、夏季的PM_(2.5)来源分担率最高的均为工业生产,其次是扬尘,春季占比最高的为扬尘,其次为工业生产。(4)利用后向轨迹模型对莱芜市重污染天气期间气团的后向轨迹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1月3-4日,模拟高度为500m,西北方向出现一个较大的回旋现象,占比为66.7%,而西南方向气团占比为16.7%,还有少部分来源于山东省内部,占比为16.6%,运动速度极慢,导致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13
【图文】:

特征图,地理位置,盆地,平原


图 2.1 莱芜市地理位置图处山东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北连京津冀城市群,南邻长三色经济区。南北最大距离 58 公里,东西最大距离 56.8 公里,总政府所在莱城区的中部,与省会济南相隔 112 公里。貌特征处山东省中部,是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缓的平原,西部开阔,形成莱芜盆地。盆地北部为泰山余脉和新甫山等,与泰山山脉大致平行,皆为山境陡峻、沟谷发部为低缓微起伏的平原。大汶河横贯盆地中部,由东向西流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总面积的 67%,丘陵占 19%,平原占 11%,洼地占 3%。海148.13 米。图 2.2 为莱芜市地形地貌特征图。

特征图,特征图,污染物积累,南部山区


图 2.2 莱芜市地形地貌特征图市三面环山的地形,使得处于浅碟状地势相对低的市区丘陵较多,约占城市总面积的 86%,加上莱芜市处于华污染物的传输和本地污染物积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控。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3%。全年平均无霜期 202 天。中各种化学反应过程有重要影响。莱芜市多年平均气温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南部山区高于北部,中部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三专家与网友互动:污染物来源解析正以城市为单元展开[J];环境与生活;2017年01期

2 迟伟伟;李秋红;冯春丽;;徐州市大气细颗粒物在线来源解析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7年05期

3 张飙;于荣刚;邰姗姗;;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6年19期

4 陈建宇;范慧君;曹姗姗;李丹;纪德钰;阎守政;;大连市区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分析及来源解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7年06期

5 田福林;陈景文;敖江婷;;受体模型应用于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来源解析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09年03期

6 沈劲;汪宇;曹静;陈多宏;许凡;谢敏;嵇萍;叶斯琪;潘月云;;粤东北地区秋季臭氧来源解析与生成敏感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年04期

7 侯红霞;王惠祥;李梅;黄渤;庄雯;;2017年夏季泉州市细颗粒物来源解析[J];绿色科技;2017年16期

8 程琛;刘佳俊;杨凝;高鑫;;宿州煤矿塌陷水域水质评价及污染来源解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9 白冰;;开封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J];绿色科技;2017年18期

10 陈庆华,陈玉成;吸烟过程中的重金属来源解析及预防[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剑;白志鹏;游燕;张杰峰;;颗粒物个体暴露来源解析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田福林;陈景文;王震;乔显亮;;大连土壤和松针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来源解析[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田福林;陈景文;乔显亮;王震;;大连大气和松针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来源解析[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王帆;王照;刘焕武;;单颗粒质谱法(SPAMS)对重污染过程的监测及预警应用[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6年

5 姚瑶;高会;李瑞婧;陆紫皓;那广水;;得克隆在北太平洋至北冰洋大气及海水中大尺度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C];2016年

6 陈璞珑;谢晓栋;王体健;杜元新;东梅;邹华;;无锡市分级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论文集[C];2017年

7 戴莉;薛永华;冯银厂;吴建会;;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8 张玉欣;安俊琳;林旭;王俊秀;师远哲;刘静达;;南京北郊冬季挥发性有机物来源解析及苯系物健康评估[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7年

9 袁敏;王同猛;;PM_(2.5)来源解析研究综述[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5年

10 王晓浩;赵倩彪;崔虎雄;;基于在线监测的上海郊区冬季PM_(2.5)来源解析[A];“第四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谷尚辉;台州PM2.5来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发布[N];台州日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曹红艳;滚滚雾霾从何而来[N];经济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马维辉;大企业过年不停工 雾霾春节“围城”[N];华夏时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白刘黎;兰州来源解析与估算大相径庭[N];中国环境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郭薇;正确认识来源解析工作 科学运用来源解析结果[N];中国环境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史小静;来源解析:交出一本明白账[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蔡新华 见习记者 刘静;上海颗粒物来源解析有多快?[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提高颗粒物来源解析精度[N];中国环境报;2013年

9 记者 孙涛;我市“大气PM2.5来源解析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N];承德日报;2016年

10 倪元锦;北京雾霾从哪儿来[N];团结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学春;北京PM_(2.5)水溶性物种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清华大学;2004年

2 田福林;受体模型应用于典型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二VA英和多氯联苯的来源解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袁洁;汉江流域上游氮污染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来源解析[D];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7年

4 刘劲松;浙江省典型地区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分布规律和来源解析[D];浙江大学;2008年

5 段晓勇;黄、东海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分布及来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史国良;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复合受体模型的研究和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邓伟;南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脂肪烃与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许嘉;基于化学组分和来源解析的颗粒物室内外相关性及健康风险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毛潇萱;兰州盆地多环芳烃及短链氯化石蜡污染特征及风险[D];兰州大学;2016年

10 刘立;东莞/武汉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性与来源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锦晗;典型沿海城市夏季臭氧的生成敏感性与来源解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桢超;某典型沿海城市VOCs源清单的建立及其来源解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俞梁敏;昆山市大气PM_(2.5)理化性质特征和来源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郭力萌;雅安雨城区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非极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5 杨丰春;泰安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6 李继伟;西班牙南部工业区2005-2014年时段PM10来源贡献变迁[D];山东大学;2018年

7 范美益;徐州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季节变化及来源解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8 张玉欣;南京北郊VOCs来源解析及其对臭氧和健康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9 韩秀秀;南京地区大气PM_(2.5)及其组分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10 李妙玲;北京大气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8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38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9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